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同伴关系训练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覃小燕,廖盛勇,覃小舒,陈慧,谭峰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

目的:探讨同伴关系训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实践效果。方法:收集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资料,年龄为5岁,于2024.03-2024.07期间对其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并进行回顾性观察。对比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前后,该例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智力水平、社交技能变化情况。结果:在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后,该例患儿的孤独症核心症状程度、问题行为表现均有所减轻,且社交技能也得到提升。结论:本次研究对一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其孤独症核心症状程度、问题行为表现均有所好转,且社交技能亦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结果。


关键词

童年孤独症;同伴关系训练;实践效果

正文


童年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导致孤独症的因素较多,目前尚不明确。对于童年孤独症,目前临床并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以综合干预治疗为主,包括人际关系训练法、认知行为训练法等。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刻板、兴趣范围狭窄等。其中,社会交往障碍是阻碍孤独症儿童适应、融入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12]。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训练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一例童年孤独症案例,探讨同伴关系训练在童年孤独症中的实践效果,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1例童年孤独症患儿资料,年龄为5岁,于2024.03-2024.07期间对其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并进行回顾性观察。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且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对该例患儿实施常规的孤独症康复治疗,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行为训练、心理护理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同伴关系训练:

1选择两至三位儿童作为同伴,对该例孤独症儿童进行同伴关系训练,同伴的选择标准包括:与本例孤独症患儿年龄基本相当,且应具有与其年龄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以及社交能力、能够理解成人的指示,愿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帮助;对孤独症儿童较为熟悉,在自然的情景中能够与孤独症儿童进行积极互动;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2选定同伴后,在开展同伴关系训练前,需通过语言讲解、示范、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同伴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教学。培训内容应包括:社交活动培训、沟通目的培训、沟通技巧培训、心理干预培训等。目的在于让孤独症儿童在同伴的带领下,能够被激发出社交欲望、学会一定的社交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等;

3开展同伴关系训练的形式包括创设情境下的互动、自然场景中的活动。例如:为孤独症患儿创设一个情境,组织患儿与同伴共同参与,并在情境中加入打招呼、邀请、拒绝、道歉等社交场景,使患儿在相应的场景中学习社会技能;此外,还可组织多元化的小组活动,如手工、绘画、体育游戏等,组织患儿与同伴共同参与,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为患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培养了相应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及社会技能;

4成立观察监督小组,对同伴与孤独症儿童间的互动过程进行观察,判断是否存在不当行为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及心理疏导,观察孤独症儿童的状态变化等。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需对比在进行同伴关系训练前后,该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使用孤独症程度CARS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明孤独症程度越高)、智力水平变化情况(使用韦氏智力测试量表进行测评,通过逻辑思维、记忆、空间推理等维度综合测算智商分数,分数越高则表明智商越高)、社交技能变化情况(使用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ASSS进行评估,包括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分数越高则表明社交技能越高)。

2结果

结果显示,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前,患儿的CARS评分、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评分分别为45.26±5.04分、19.75±1.44分、21.00±1.59分、15.63±1.82分、18.25±1.29分、16.06±1.44分;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后,患儿的CARS评分、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评分分别为30.17±3.59分、25.56±1.41分、23.19±1.64分、20.13±1.67分、25.81±1.42分、21.44±2.34分;可见,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后,患儿的CRSS评分,均有所下降,表明患儿的孤独症核心症状程度有所减轻;同时,患儿的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评分,均有所升高,表明社交技能有所提升。

3讨论

导致儿童出现孤独症的原因较多且复杂,目前临床尚无明确定论,这也为其治疗增加了难度。孤独症儿童通常会表现出难以适应社交生活、兴趣爱好范围狭窄、刻板重复行为等现象[3]。对其自身的社交能力、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均造成了极大影响。

目前,临床对于童年孤独症的治疗方式主要以综合干预为主,可包括认知取向类与技能取向类。认知取向类的干预措施,通常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重点在于增强孤独症儿童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及对社交行为的理解能力;技能取向类的干预措施,则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主要通过外界的影响,培养并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沟通、社交、情绪调动等能力[4]。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同伴关系训练法,则是通过外界影响来提升患儿的社交能力。通过对同伴儿童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增加对孤独症的认知程度,并具备相应的沟通、社交技巧。通过创设特定的社交场景,可有针对性地培养患儿的多种社交技能;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小组活动,拉进了患儿与同伴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患儿的社交愉悦感,并在不同的活动中,培养、提升了相应的日常生活技能。此次研究选择的同伴与孤独症儿童年龄相仿,且乐于帮助他人,有较强的社交意愿,使得孤独症儿童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后,该例患儿的孤独症核心症状程度、问题行为,均有所减轻,且社交技能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对一例孤独症患儿实施同伴关系训练,其孤独症核心症状程度、问题行为均有所好转,且社交技能亦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结果。此后,可扩大研究范围,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为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守静,王馨.以全新视角看待孤独症的社交沟通:双重共情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25,33(4):539-547.

[2]李海贝,高超,尚清.共同注意和同伴介入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效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2):153-156

[3]朱芯逸,王灏,陈梦函,等.同伴介入团体运动干预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5):1181-1186,1140.

[4]沙鹏,张海滨,雷江华.社区融合情境中基于同伴介入法的共同注意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5,33(01):209-216.

[5]张亚萍.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7):136-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项目名称:同伴关系技能训练课程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项目编号:Z-B202413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