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沈包丽 倪玮通讯作者

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接受低频电刺激干预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24年1月~2025年12月随机抽选4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首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普通组接受基础管理,分析组在普通组基础上接受低频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综合效果、排尿情况、睡眠障碍评分。结果:干预后分析组综合效果高于普通组P<0.05。干预后分析组排尿情况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干预后分析组睡眠障碍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接受低频电刺激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排尿情况,改善睡眠障碍问题。


关键词

尿失禁;低频电刺激;睡眠障碍

正文


脑卒中尿失禁发生原因主要与脑卒中导致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有关,致使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影响了膀胱尿道功能[1]。脑卒中发生后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诱发尿路感染,影响其社交活动,干扰睡眠质量,降低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一般,多是通过被动管理改善排尿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治疗患者。低频电刺激干预是通过电极刺激盆底神经以及骶神经,改善患者的神经调控功能,提高患者盆底肌收缩能力。低频电刺激干预安全可靠,适合脑卒中尿失禁等身体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2]。临床中开展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最佳治疗参数,论证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具体优势方面。鉴于此,随机抽选我院诊治的4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低频电刺激干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院于20241~202512月随机抽选4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首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普通组,年龄57~67岁,平均值(61.54±1.48)岁;病程3个月~6个月,平均值(4.87±0.41)个月。分析组,年龄58~66岁,平均值(61.55±1.47)岁;病程3个月~6个月,平均值(4.88±0.40)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符合研究要求者。

纳入标准:(1)符合WHO脑卒中尿失禁诊断标准者。(2)知情同意治疗方案者。

排除标准:(1)不具备认知与配合能力者。(2)非脑卒中尿失禁者。(3)泌尿系统急性炎症者。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治疗的1个月后观察治疗情况,采集各项指标。

普通组接受基础管理:(1)要求患者夜间4小时排尿1次,日间2小时排尿1次,排尿稳定后逐渐延长排尿时间。(2)指导患者进行Kegel运动,先进行提肛活动,坚持8~10s,然后再放松,1次完成15组活动,每日进行3~5次锻炼。(3)当患者有尿意后延时5~8min排尿。(4)告知患者规律作息,不要吸烟饮酒,少喝茶、咖啡。

分析组在普通组基础上接受低频电刺激干预:(1)参数控制:频率15Hz(±5Hz),强度0.5mA(±0.3mA),波形正弦波,脉宽180μs(±20μs)。(2)治疗时间:11次,125min,患者连续治疗6日,休息1日,15次治疗为1个疗程。

1.3研究指标

综合效果:无效,漏尿情况无改善,日常受到严重影响。有效,漏尿情况有改善,日常受到影响有限。显效:漏尿情况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总有效率=(有效+显效)/20例×100.00%

排尿情况:ICI-Q-SF评分,总分0~21分,分越高表示尿失禁情况严重。

睡眠障碍评分: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0~21分,分越高障碍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综合效果

干预后分析组综合效果高于普通组P0.05,如表1

1:综合效果[n例(%)]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普通组

20

4(20.00%)

11(55.00%)

5(25.00%)

16(80.00%)

分析组

20

0(0.00%)

12(60.00%)

8(40.00%)

20(100.00%)

2

/

/

/

/

4.444

P

/

/

/

/

0.0350

2.2排尿情况

干预后分析组排尿情况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如表2

2:排尿情况±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普通组

20

16.23±1.20

12.10±1.23*

分析组

20

16.25±1.19

8.40±1.16*

t

/

0.047

8.753

P

/

0.962

<0.001

注: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睡眠障碍评分

干预后分析组睡眠障碍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如表3

3:睡眠障碍评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普通组

20

13.65±1.17

10.16±0.41*

分析组

20

13.66±1.16

7.14±0.26*

t

/

0.024

24.882

P

/

0.980

<0.001

注: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综合效果

研究可知,干预后分析组综合效果高于普通组,数据说明低频电刺激干预方案应用后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基础管理主要是从生活方面进行干预,引导患者定时排尿,提高膀胱及盆底肌功能,需要患者高度配合。但基础管理难以修复神经调控损伤,低频电刺激管理可以通过电刺激影响骶神经S2-S4以及其他相关通路,更有助于患者改善膀胱功能[3]。分析组在基础管理基础上开展低频电刺激管理,能够联合“被动管理症状”与“主动修复功能”优势,所以综合效果更好。

3.2排尿情况

研究可知,干预后分析组排尿情况评分低于普通组,数据说明低频电刺激干预方案应用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排尿情况。低频电刺激干预优势表现三个方面:第一,能够通过低频电流对患者的膀胱壁神经末梢产生良性刺激,促使患者膀胱逼尿肌功能提升。第二,能够改善周围肌肉支配神经组织,协调尿道括约肌。第三,唤醒神经电信号,促进神经纤维组织修复,所以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排尿情况[4]

3.3睡眠障碍评分

研究可知,干预后分析组睡眠障碍评分低于普通组,数据说明低频电刺激干预方案应用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问题。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知,低频电刺激管理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排尿情况,从而减少夜间排尿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此外尿失禁症状缓解有助于降低患者精神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所以分析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下降更为显著[5]

综上所述,低频电刺激干预应用后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排尿问题,改善睡眠质量,综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兰秀. 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7):146-149.

[2] 何小凤. 雷火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11):1600-1602.

[3] 田田. 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4,3(19):33-36.

[4] 刘媛. 盆底肌低频电刺激辅助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及漏尿情况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14):40-43.

[5] 敬雨婷,米建荣,张金辉.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 贵州医药,2024,48(2):252-2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