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谢玉香1 郑楚敏2 吴晓晴3 邓小飞4 黄丽英5

东莞市人民医院 523000

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手术配合度与术后康复。本文从患者心理特点与围手术期护理需求出发,分析心理护理干预的核心目标与实施要点,构建“术前疏导—术中支持—术后延续”的干预体系。当前护理存在干预时机单一、方式传统等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化干预设计,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心理韧性。实践表明,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与康复效率,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正文


引言

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关键阶段,手术创伤、疾病预后不确定性及女性生殖功能可能受影响等因素,易导致患者产生复杂负面情绪。术前患者常因担心手术风险、术后疼痛出现焦虑;术中陌生环境与器械刺激可能加剧恐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风险易引发抑郁,这些情绪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延缓康复进程。传统护理多侧重生理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心理干预多为简单沟通,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难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如何通过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成为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患者心理需求与护理实践,展开相关研究。

一、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与护理需求分析

(一)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随治疗阶段动态变化。术前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恐惧,担忧手术安全性(如是否成功切除肿瘤)、术后身体变化(如是否影响生育、外观),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产生过度恐慌;术中阶段,患者处于麻醉前清醒状态时,易因手术室环境(冰冷器械、陌生医护人员)产生紧张,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术后阶段,患者注意力转向康复效果,若伤口疼痛明显、恢复进度未达预期,易产生抑郁与无助感,担心疾病复发,部分患者还会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产生自我价值感降低的情绪。

(二)患者的核心心理护理需求

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聚焦三方面。信息需求方面,渴望了解手术流程、术后康复注意事项、疾病预后等专业信息,减少因未知导致的焦虑,希望医护人员用通俗语言解读医学知识,避免专业术语造成理解障碍;情感支持需求方面,需要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倾听、理解与鼓励,尤其在情绪低落时获得情感安慰,部分患者希望与同类患者交流,分享治疗经验以增强信心;个性化需求方面,不同年龄、文化背景患者需求存在差异,年轻患者更关注术后生活质量与外观影响,老年患者更在意康复速度与治疗费用,护理需兼顾共性与个性需求,避免一刀切

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的实践策略

(一)术前:认知干预与情绪疏导结合

术前干预以缓解焦虑、建立信心为目标。认知干预方面,通过一对一沟通、科普手册、视频讲解等方式,向患者系统介绍手术步骤(如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如疼痛、乏力)及应对方法,纠正患者对手术的错误认知(如手术一定会留下严重后遗症);组织患者参加术前交流会,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减少患者孤独感。情绪疏导方面,采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指导患者在焦虑时通过调整呼吸节奏缓解情绪;通过倾听患者诉求,给予共情回应(如我理解你担心术后恢复的心情,我们会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二)术中:环境优化与即时支持

术中干预侧重减少紧张、稳定情绪。环境优化方面,术前带领患者熟悉手术室布局,降低陌生感;手术当天调节手术室温度(保持24-26℃)、光线(避免强光直射),播放轻柔背景音乐,营造舒适氛围;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保持语气温和,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如躺好别动),改用安抚性表述(如现在帮你调整体位,会稍微有点不舒服,忍一下就好)。即时支持方面,麻醉前握住患者手部给予肢体安慰,通过简短鼓励(如手术团队很专业,你放心配合就好)缓解其紧张,密切观察患者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若出现情绪引发的生理波动,及时通过语言安抚调整,确保手术顺利推进。

(三)术后:康复指导与延续性支持

术后干预聚焦缓解抑郁、促进康复。康复指导方面,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如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饮食调整方案),每天向患者反馈康复进度(如今天伤口愈合良好,比昨天能多走10分钟了),让患者直观感受恢复效果,增强信心;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阅读)缓解伤口疼痛引发的负面情绪。延续性支持方面,建立术后随访机制,出院后通过电话、线上平台定期回访,了解患者情绪状态与康复情况,解答护理疑问;对情绪波动明显的患者,联系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避免负面情绪长期积累,确保心理护理从医院延伸至家庭。

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与保障

(一)多维度效果评估方法

从主观与客观维度评估干预效果。主观评估采用标准化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干预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测量患者情绪得分,对比分析情绪改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了解患者对干预方式、内容的认可程度。客观评估关注患者生理指标(如术前术后血压、心率波动幅度)、手术配合度(如是否按要求完成术前准备、术中是否配合体位调整)、术后康复指标(如首次下床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客观数据验证心理护理对治疗与康复的积极影响。

(二)护理干预的实施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聚焦提升干预专业性与持续性。人员能力保障方面,对妇科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专项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学基础理论、沟通技巧(如倾听、共情)、量表使用方法,邀请心理专家现场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定期组织护理案例研讨,分析干预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干预方法。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责任制,明确每位患者的专属护理人员,负责全程跟踪心理状态与干预实施;将心理护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与绩效挂钩,激励护理人员重视心理干预,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术前认知疏导、术中即时支持、术后延续性关怀,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手术配合度与术后康复效率,契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需求。多维度效果评估与人员、制度保障,确保干预的科学性与持续性,解决传统护理中心理干预碎片化的问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扩大干预覆盖范围;结合患者基因、性格特点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干预方案,让心理护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心理健康与治疗预后,推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覃丽锦,韦永鲜,陆美汜,梁桂榕.人工营养干预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5,40(05):798-802.

[2]崔秀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症状群和症状网络的纵向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24.

[3]张华章,刘智慧,黎婧,贺彬彬.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05):760-7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