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这几个误区,你要知道!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2、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3、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细胞来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将骨痂分为外骨痂和内骨痂。
①外骨痂或骨外膜骨痂,是由骨外膜的内层即成骨层细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状,包绕骨折断端。如上所述,以后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骨母细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在长骨骨折时以外骨痂形成为主。
②内骨痂由骨内膜细胞及骨髓未分化间叶细胞演变成为骨母细胞,形成编织骨。内骨痂内也可有软骨形成,但数量比外骨痂为少。
4、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后,骨折的断端仅被幼稚的、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连接起来。为了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功能,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应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机械性功能不术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这样就使骨折处上下两断端按原来的关系再连接起来,髓腔也再通。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误区有哪些?
1、伤筋动骨要躺100天
传统观点认为,伤筋动骨100天。不少人就以为,骨折后躺在床上满100天就全都好了。
正解:骨折后,不管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康复训练,不是静养100天就能养好的。因为人在运动的时候,会给骨骼一定的压力,骨质就不容易疏松。如果长期静止不动,血液循环变差,容易产生废用性骨质疏松。中医主张“筋骨并重,动静结合”。
很多患者都怕痛不敢锻炼,早期活动虽然会有疼痛,但有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还可以防止小关节僵硬。不少患者骨折后经过治疗骨头长好了,却发现关节僵硬不能活动了。所以,骨折后等急性疼痛缓解后就应该马上开始康复训练。
2、喝骨头汤能长骨头
民间有“吃啥补啥”的说法,所以骨折后很多人会想到喝骨头汤“补骨头”,也有些人认为喝骨头汤可以补钙。
正解:骨头汤中的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骨头汤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钙,但含钙量很少,更多的是脂肪,所以不少人骨折后喝骨头汤容易发胖。而且,由于骨头汤比较油腻,容易阻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对营养补充反而不利。所以,一般不建议骨折后病人喝骨头汤。
3、骨折后马上吃钙片
近些年来,补钙的理念深入人心。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物质,大家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骨折后要让骨头长得好也应该多补钙。于是,有些人骨折后就马上开始吃钙片。
正解:骨折早期不建议马上补钙、吃钙片。从中医角度来讲,骨折早期应该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瘀去新生,把瘀血去掉了,新的骨痂才会长出来。“瘀不去则新不生”。所以,骨折以后3周内,应该先运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没有必要马上补钙。
但在骨折后期还是需要补钙的。除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外,平时饮食也可以补钙,如多吃些鱼虾、虾皮、豆制品、牛奶、芝麻酱的食物,这些食物中钙的含量比较丰富,而且容易吸收。骨折病人还可以多晒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3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
4、经常热敷好得快
传统观念认为,热敷可以缓解肿痛。骨折后病人会出现局部的肿痛,于是就想用热敷的方法来消除肿痛。
正解:对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着凉后容易出现关节酸痛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热敷缓解疼痛。但是,骨折病人的肿痛与关节炎的肿痛不同。骨折后一个月内不宜热敷。
骨折通常都伴有软组织的损伤,会出现肿胀疼痛。在骨折的早期,是不能用热敷的。骨折早期用热敷,会越敷越肿。因为骨折部位有血管破裂、出血,产生无菌性炎症。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局部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红肿热痛。这个时候应该用清热凉血化瘀的中药,效果更好。有些病人喜欢搽红花油,其实也是不对的,搽后反而会使肿胀更加严重。
另外,石膏拆除后,也不宜马上热敷。因为,石膏拆除后,原先被压迫的浅静脉短期内充盈会引起肿胀,这个时候热敷会加重肿胀。一般建议石膏拆除一周以后,再使用热敷的方法。
以上几个误区,是骨折患者认知上经常犯的错误。在骨折或手术后,不可盲目相信以往经验。应遵从康复医师的专业意见,在指导下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