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范瀚燕

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

摘要

目的:分析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消化内科开展责任制护理管理时状况,命名为责任制护理管理组。将2021年消化内科未开展责任制护理管理时状况,命名为普通管理组。纳入各50例消化内科患者。比较效果。结果:责任制护理管理组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制度职责评分(93.14±3.17)分、业务管理评分(92.16±3.22)分、质量管理评分(94.14±3.19)分,分别VS普通管理组的(82.17±2.44)分、(81.26±2.05)分、(83.23±2.44)分,均显著提高(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93.15±3.13)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94.39±3.44)分,分别VS普通管理组(82.17±2.07)分、(82.45±1.15),均显著更高(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患者的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15.78±1.24)分,VS普通管理组(23.26±2.47)分,显著降低(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87.36±5.03)分,VS普通管理组(65.09±4.14)分,显著升高(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4.00%)、并发症发生率(4.00%),分别VS普通管理组的(20.00%)、(20.00%),均显著降低(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率更高(96.00%),VS普通管理组(80.00%),显著升高(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消化内科;责任制护理管理;效果

正文


前言

消化内科是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科室[1]。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易变[2]。除了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外,开展良好的护理服务,可发挥辅助治疗的价值,促使病情好转,改善急慢性健康状况[3]。如何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促使消化内科护理质量水平提升,值得研究[4]。部分学者认为,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提升护理管理水平的优势[5-8]。因此,本文分析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22年消化内科开展责任制护理管理时状况,命名为责任制护理管理组。将2021年消化内科未开展责任制护理管理时状况,命名为普通管理组。纳入各50例消化内科患者。普通管理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23~86岁,平均(71.33±3.16)岁。责任制护理管理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在24~87岁,平均(71.29±3.22)岁。本研究,共纳入科室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8~43岁,平均(37.61±2.45)岁。本科4名,专科2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3名。工作年限3~6年,平均(4.09±1.24)年。

1.2方法

普通管理组:经消化内科科室护理管理制度,实施常规护理管理。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施行责任制护理管理:(1)成立责任制护理管理小组。组员由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3名组成。小组成立微信工作群,实现沟通协作。(2)明确责任。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其中护士长负责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护理策略制定、人员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主管护师负责协助护士长,制定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护理策略,辅助实施护理技术等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实施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护理策略。(3)实施培训。分析消化内科患者护理情况,运用责任制护理理念,制定护理管理具体方案、评价标准。开展培训,学习指南和专家共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认知水平,定期组织关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实训演练。(3)实施责任制护理管理。每天早会,汇报病房患者进出院情况,住院患者的护理技术的实施情况,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护理诊断,明确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当天护理技术方案和计划。每周组织1次病例讨论会,分析消化内科护理工作执行情况。定期、不定期抽查消化内科护理开展情况,分析护理技术工作执行情况,出现护理管理问题,及时纠正,并纳入考核。

1.3 评价指标

比较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患者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SPSS 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制度职责评分(93.14±3.17)分、业务管理评分(92.16±3.22)分、质量管理评分(94.14±3.19)分,分别VS普通管理组的82.17±2.44)分、(81.26±2.05)分、(83.23±2.44)分,均显著提高(p<0.05)。见表1。

1 比较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

分组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

制度职责

(分)

业务管理

(分)

质量管理

(分)

普通管理组

6

82.17±2.44

81.26±2.05

83.23±2.44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

6

93.14±3.17

92.16±3.22

94.14±3.19

t值


6.7172

6.99945

6.6541

P值


0.0001

0.0000

0.0001

2.2 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93.15±3.13)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94.39±3.44)分,分别VS普通管理组82.17±2.07)分、(82.45±1.15),均显著更高(p<0.05)。见表2。

2  比较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

分组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

护士核心能力评分

护理服务态度评分

(分)

普通管理组

6

82.17±2.07

82.45±1.15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

6

93.15±3.13

94.39±3.44

t


7.1672

8.0634

P值


0.0000

0.0000

2.3比较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患者的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15.78±1.24)分VS普通管理组(23.26±2.47)分,显著降低(p<0.05)。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87.36±5.03)分VS普通管理组(65.09±4.14)分,显著升高(p<0.05)。见表3。

3 比较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

分组

患者

入院24h急慢性健康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

(分)

普通管理组

50

23.26±2.47

65.09±4.14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

50

15.78±1.24

87.36±5.03

t值


6.6294

8.3359

P值


0.0001

0.0000

2.4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4.00%)、并发症发生率(4.00%),分别VS普通管理组的(20.00%)、(20.00%),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4

4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

分组

患者

(例)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例/%

并发症发生率

(例/%

普通管理组

50

10/20.00

10/20.00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

50

2/4.00

2/4.00

χ2

-

6.0606

6.0606

P值

-

0.0138

0.0138

2.5患者护理满意率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率更高(96.00%),VS普通管理组(80.00%),显著升高p<0.05)见表5。

5 比较患者护理满意率

分组

患者

(例)

非常满意

(例/%

一般满意

(例/%

不满意

(例/%

非常不满意

(例/%

患者护理满意率

(例/%

普通管理组

50

25/50.00

15/30.00

3/6.00

7/14.00

40/80.00

责任制护理管理组

50

30/60.00

18/36.00

1/2.00

1/2.00

48/96.00

χ2


--

--

--

--

6.0606

P值


--

--

--

--

0.0138

3.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9]。部分患者病情基本比较严重,需要住院实施手术等医治[10]。尽管受到临床医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手术也越来越微创化。但部分手术仍存在较大的创伤,且手术进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若护理管理不当,患者恐发生手术不良事件,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11]。此外,受到患者疾病病情、心理、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普遍不佳,对临床医疗活动和护理层面的服务需求较大[12]。如何提高消化内科科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正确开展护理工作,发挥护理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3]。依托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用于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值得研究。

结果显示,开展责任制护理管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证明,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效果显著。这主要是,成立小组,明确护士长、主管护士、责任护士的工作责任、工作内容,按照不同的职责,以制度为依托,实施护理管理。实施培训,一方面,重视护理知识和技能,促使掌握护理知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责任心培养,能够以病人为中心,高度敬畏生命,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科室护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扎实基础护理,深化专科护理,提升护士核心能力,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改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活动时的护理服务态度[14]。实施责任制护理管理,在护士长总责任护士的领导下,提高责任心,保障病人的护理安全,确保患者入院24h内的急慢性健康状况得到控制,防止病情进展,并促使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和实施,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抽查,持续性改进科室护理管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让患者真正满意[15]

综上所述,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艳,苏洁.医院-家庭过渡期责任护理对胃出血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01):66-69.

[2]王旭.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1):61-64.

[3]王小媛.亲情-责任交互式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8):171-173.

[4]肖博.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联合责任制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9):174-175.

[5]汤海燕.责任小组包干制对消化肾内科护士职业认同感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34):4319-4321.

[6]陈志英,葛丽雅,金可吟.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建设中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0):75-76.

[7]周琴.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02):155.

[8]段庆庆.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04):164-165+170.

[9]田歆.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2):88-89.

[10]陶春彩.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4):239-240.

[11]黎秀兰.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有效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8):125-126.

[12]杨海燕,周叶琴.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7):45-47.

[13]柴竹虹.护理责任制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7):165-166.

[14]任海霞,单铁强,任俊利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上消化出血内镜检查或治疗中的作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6):96-97.

[15]韩秀艳.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消化内镜中心人文护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08):786-787.

范瀚燕,19850908.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内科护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