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关节镜;肩关节功能;价值
正文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峰下组织由于撞击而诱发的一系列症状、体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肩峰下关节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在肩部上举和外展等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所以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发生将对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此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主要症状为肩前方慢性钝痛、肌力减弱,伴随病情进展患者的疼痛范围扩大以及疼痛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提升,通过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提手术疗效并减少创伤[2]。以下将分析对于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通过运用肩关节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肩峰撞击综合征,样本数量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6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例、17例;年龄最低35岁,最高72岁,均值(52.6±6.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个月,均值(5.2±1.6)个月;侧别:左侧共计19例,右侧共计17例;体重最低41.5kg,最高83.6kg,均值(61.7±6.6)kg。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18例;年龄最低36岁,最高70岁,均值(52.5±6.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个月,均值(5.3±1.5)个月;侧别:左侧共计20例,右侧共计16例;体重最低40.6kg,最高83.3kg,均值(61.8±6.5)kg。2组上述各资料横向对比均差异微小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对于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通过进行MRI等影像学检查未见肩袖撕裂;(2)患者对本研究方案知悉且征得知情同意;(3)患者既往并无肩关节外伤病史;(4)相关临床资料完善;(5)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罹患糖尿病、痛风等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者;(2)具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史者;(3)无法耐受手术、麻醉者;(4)研究中途失访、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肩峰下封闭治疗,方法如下:维持坐立体位,需要沿患者锁骨后侧缘延长线来作为操作中轴线,在患者肩峰外侧缘之外大概2cm左右作为进针点进行操作,准备混合药液,即曲安奈德2.0ml+2%盐酸利多卡因2ml,进行注入,叮嘱患者治疗后1周内防止患肩用力。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进行治疗,术中给予全身麻醉,维持斜侧卧位,使其患侧朝上,并对患肢实施悬吊牵引,确保患者的肩外展30度以及前屈大约15~20度,期间牵引重量为6千克。将生理盐水作为术中患者的关节灌注液,并于手术前于患者肩峰下给予肾上腺素注入。术中创建关节镜通道,于患者肩关节后方对于肩关节情况进行详细探查,掌握关节内软骨退变的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肩袖撕裂等现象,后侧方入路对于镜鞘方向进行改变从而抵达尖峰下间隙。创建手术中的外侧通道,将手术刨削器由手术外侧入路抵达患者肩峰下间隙,对于外侧滑膜进行充分清理,之后对内侧滑膜进行依次清理。镜子切换到外侧手术入路,之后刨削器经由后侧入路抵达患者肩峰下间隙,对后方和外侧存在的滑膜进行充分清理。患者喙肩韧带实施射频消融,使尖锋充分显露。选择尖峰平坦处对于镜头进行切换,将刨削器由后侧进入,对于增生肩峰实施磨平,之后再次切换镜头至后侧,并利用刨削器将患者肩峰外侧边缘处进行磨平,对于存在肩袖撕裂情况需要实施肩袖修补,患者手术后需要实施三角经悬吊,并指导功能锻炼。
1.3评价规范
(1)2组患者均以UCLA肩关节功能量表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疼痛功能、主动前抬活动度、向前抬高力量以及满意度,总分为0~35分,优(评分为34~35分)、良(评分为28~33分)、可(评分为21~27分)、差(评分为0~20分),评估时间均为术后6个月。(2)2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其肩关节疼痛程度评估,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的肩关节疼痛,分数越高肩关节疼痛越严重。(3)记录2组患者随访中出现的并发症,例如肩关节感觉异常、局部感染以及伤口不愈合等。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22.0分析,文中计量资料所涉及的数据标准差其表示方法为:(±s),均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则表示为:[n(%)],均施以χ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横向对比
施术前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
表1 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横向对比(±s,分)
分组 | n | 施术前 | 施术后6个月 | t值 | p值 |
观察组 | 36 | 11.16±2.07 | 32.62±3.37 | 16.352 | 0.000 |
对照组 | 36 | 11.18±2.06 | 23.16±3.06 | 12.017 | 0.000 |
t值 | 0.186 | 10.635 | - | - | |
p值 | 0.539 | 0.000 | - | - |
2.2 肩关节VAS疼痛评分组间横向对比
施术前肩关节VAS疼痛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肩关节VAS疼痛评分为观察组更低P<0.05。
表2 肩关节VAS疼痛评分组间横向对比(±s,分)
分组 | n | 施术前 | 施术后6个月 | t值 | p值 |
观察组 | 36 | 7.16±1.36 | 1.06±0.25 | 7.362 | 0.010 |
对照组 | 36 | 7.15±1.38 | 3.96±0.28 | 5.362 | 0.016 |
t值 | 0.159 | 4.296 | - | - | |
p值 | 0.633 | 0.030 | - | - |
2.3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组间横向对比
术后6个月末随访时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94.44%,对照组75.00%,P<0.05。
表3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组间横向对比[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可 | 差 | 优良率 |
观察组 | 36 | 16(44.44) | 18(50.00) | 2(5.56) | 0(0.00) | 34(94.44) |
对照组 | 36 | 8(22.22) | 19(52.78) | 7(19.44) | 2(5.56) | 27(75.00) |
χ2值 | 10.027 | 0.653 | 6.362 | 1.195 | 7.153 | |
p值 | 0.000 | 0.207 | 0.018 | 0.042 | 0.010 |
2.4术后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
2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均未发生肩关节感觉异常、局部感染以及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
3讨论
肩峰下关节亦被称为第二肩关节,肩峰撞击综合征是相关原因造成的肩峰下通道狭窄,患者肩部进行上举或外旋活动时由于肩袖软组织结构受到外力挤压,从而导致肩峰和肱骨头两者间出现反复的撞击以及拉伸,并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通过保守治疗依然无效的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性偏高,使得临床应用受限。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肩关节镜辅助下肩峰成型术进行治疗,手术能够与关节镜的辅助下进行快速有效减压,同时还可观察到患者肩峰下间隙的具体撞击状况,能够更好的针对患者撞击的病变部位将相关撞击因素进行去除,例如对于患者肩峰下滑囊进行切除,能够消除病因并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虽然采用肩峰下封闭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给予药物注入能够促进炎症消退以及有效抑制组织增生,避免致痛物质大量生成,然而该治疗手段无法根除患者的疾病病因,因此疗效并不可靠。而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采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该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中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度评分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表明,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术后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相关并发症,表明该手术方案的创伤性小,术后的功能恢复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还能够对肩峰下间隙存在的撞击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肩袖损伤等进行准确评估,如若发现患者存在肩袖损伤情况,也能够一期实施肩袖修补术治疗,可避免肩袖损伤进一步加重[3]。除此以外,还可在手术中及时发现患者肱二头肌腱以及关节囊等是否发生病变并及时妥善的处理,这对于提升患者的远期疗效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应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度,并提升肩关节功能,且手术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汤善兵,张永建. 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5):343-344.
[2] 刘数敬,喻瑛瑛,路遥,等. 早期肩峰撞击综合征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 武警医学,2022,33(10):889-894.
[3] 袁政,乙军,张诗坤,等. 关节镜下不同方式治疗NeerⅢ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对比[J]. 中外医药研究,2022,1(12):6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