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全血C蛋白反应;血常规;儿科感染性疾病
正文
引言:儿童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儿科临床问题,其诊断与治疗对于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1]。传统上,临床医生主要依靠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强、误诊率高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准确、敏感、特异的检验指标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具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上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染1组与感染2组,每组各75例患儿。感染1组,男31例,女43例,年龄8-13岁,均值(10.35±1.08)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44例,消化系统感染18例,血液感染13例。感染2组,男33例,女41例,年龄8-14岁,均值(10.39±1.21)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46例,消化系统感染19例,血液感染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感染性疾病儿童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感染性疾病来确定。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特定实验室指标显示可能存在感染,如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等。②患儿以及家属知情,并积极参与本研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3]:①已经确诊为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例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②没有明显的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异常。③患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或器官功能衰竭的儿童。
1.2方法
1.2.1感染1组与感染2组患儿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具体如下:
①做好前期准备
确保有足够的采集设备,如抽血针、采血管、试管等。检查患儿的医嘱和相关信息,了解是否需要特殊注意事项或预处理。
②术前准备
首先,向患儿解释采集过程,并获得其同意。然后,让患儿坐下或躺下,并确保他们感到舒适,不会过于紧张。最后,在采集现场放置防护垫或纸巾以防止污染。
③选择穿刺部位
操作人员戴上无菌手套后,使用消毒剂(如酒精)清洁穿刺部位并让其干燥。儿童可能选择手背静脉或其他适合的部位。穿刺部位依据具体情形而定。
④皮肤穿刺和血液采集
首先,选择合适的抽血针(通常是21G至23G)并将其插入穿刺部位,以穿透皮肤和静脉。待抽血针进入静脉,可以看到血液回流到采血管中。然后轻轻拉开采血管的活塞以开始血液采集。最后,根据需要,采集足够的血量。
⑤血液收集和处理
当足够的血液被采集后,小心地从静脉中拔出针头。将针头放入一个容器或专用的废弃箱中,确保安全丢弃。轻轻搅动试管以混合其中的抗凝剂(如EDTA)和血液。
⑥停止出血
用无菌棉球或绷带轻轻按压穿刺部位,并观察是否停止出血。如果需要,可以使用透明胶布固定。
⑦处理采样设备和垃圾
将已使用过的采样设备放入专用容器中进行正确处置。清洁和消毒工作区域,并将垃圾正确分类处理。
⑧标本送检
根据实验室要求,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1.2.2感染1组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全血C蛋白反应检验,具体如下:
①样本处理
有时候全血样本中的CRP浓度可能过高,这可能会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稀释方法和比例,对全血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这将使得待测样本中CRP浓度处于检测范围内。全血样本通常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液成分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成分可能会干扰CRP检测结果或导致误差。通过离心操作,可以将红细胞和其他固体成分沉淀并分离出来,获得较为清晰的上清液用于后续检测。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方法,在离心后将上清液(血清或血浆)转移到新的管子中。
②试剂准备
确保实验室工作台干净整洁,并消毒表面以避免交叉污染。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其他物质污染试剂。为每个试剂瓶贴上标签,并根据需要进行编号。这样可以方便记录和识别不同的试剂,避免混淆。同时,按照说明书中给出的比例,在干净的容器中量取所需的试剂。使用精确的量杯、移液器或自动分装装置等设备进行操作,以确保准确性。根据说明书中指定的方法,将不同试剂按照正确比例倒入同一个容器中;使用搅拌棒或旋转混合器等设备,将试剂充分混合均匀。最重要的,根据说明书中提供的信息,确保所需试剂在适当的温度下保存。一些试剂可能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而其他试剂可能需要室温存放。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储存,以保持试剂的稳定性和活性。
③免疫比浊法
将标记有抗体或抗原的颗粒(通常为胶体金颗粒)加入到相同的管或孔板中。轻轻摇晃或轻轻旋转混合管或孔板,使待测样本中的CRP与颗粒表面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发生反应。这种结合反应会形成可见的比浊反应。然后,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提供的建议,在规定时间内让混合物静置。这个时间段通常为几分钟,以确保充分发生结合反应。最后,使用光学比色计或光度计等设备,测量混合物的吸光度。这个吸光度值与样本中CRP的浓度成正比。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提供的方法和参考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待测样本中CRP的浓度。
④免疫荧光法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提供的建议,在规定时间内让混合物在恰当温度下孵育。然后使用缓冲液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试剂和干扰物。将处理后的样本移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使用适当的滤光片和荧光通道,观察CRP-抗体复合物发出的荧光信号。这个信号的强度与样本中CRP的浓度成正比。使用荧光显微镜系统或图像分析软件,获取并记录荧光图像。根据图像中CRP-抗体复合物发出的荧光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待测样本中CRP的浓度。
⑤结果读取和解释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提供的方法,读取并解释检测结果。通常会使用光度计、比色计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进行结果读取和定量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版本为SPSS 11.0的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之间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以比率(%)表示计数资料,c2检验,以P=0.05为标准,当P值低于0.05时,则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较有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分析可知,实施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感染1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感染2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患儿阳性检出率比较
组别/例数(n=75) | 阳性 | 阴性 | 阳性检出率 |
感染1组/75 | 97.33(73/75) | 2.67(2/75) | 97.33(73/75) |
感染2组/75 | 77.33(58/75)) | 22.67(17/75) | 77.33(58/75) |
c2 | - | - | 13.560 |
P | - | - | 0.000 |
3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是指在儿童群体中易发生的传染性疾病[4]。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麻疹、水痘等,这些都是由呼吸道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如腹泻、手足口病、风疹等,这些是由肠道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湿疹、脚气病、头癣等,这些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皮肤问题)、血液感染(如乙肝、丙肝等,这些主要是通过血液接触传染,母婴传播的概率较大)等[5]。当发现儿童存在以上疾病时需要及时就医,早干预早治疗,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以免因疾病对儿童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6]。健康儿童对于以上传染性疾病也应提起重视,做好预防。首先,要做到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污染的物品或场所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同时,家长应该注意,需要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免疫规划,及时带领自家儿童接种各类疫苗,如麻疹、水痘、流感等。其次,应该尽量避免带孩子去拥挤、通风不良或不洁净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最后,意识最重要的,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适度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7]。
对于存在感染性疾病的儿童,血常规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8]。血常规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它无法提供关于具体疾病类型和病因的详细信息。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做出准确诊断。除此之外,血常规结果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使用、其他疾病或身体状态等。这意味着即使出现异常结果,也不能直接说明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因此,医生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做出综合判断。
总之,血常规是一种常用且有价值的初步筛查手段,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弊端。医生在使用血常规结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其他相关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诊断和治疗。
除此之外,全C血蛋白反应对于儿童传染性疾病也是重要的筛查手段之一[9]。全血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在人体感染和炎症反应中产生的蛋白质。全血CRP通常通过血液检查来测量。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CRP浓度非常低,但当机体遭受感染或发生炎症时,肝脏会释放更多的CRP进入循环系统。基于此,全血CRP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感染和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全血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相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升高。血常规则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也能够反映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全血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被广泛应用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10]。
本研究表示,实施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感染1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感染2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全血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该联合检验能够提高感染性疾病的准确诊断率,对于判断感染程度、指导抗生素治疗以及评估预后情况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使用该联合检验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进一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易思明,易惠茹.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药,2023,36(02):423-425.
[2]陈江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5):88-91.
[3]曹鎏.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在儿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7):108-111.
[4]杨东波.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02):169-170.
[5]胡丽萍,朱焱,陈晓婷.对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1,44(01):184-185.
[6]赵振华,赵映美.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6):102.
[7]张磊,孙斌,王海革.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9):89.
[8]王楠.探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110-111.
[9]尹冬梅.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童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57-58.
[10]史悦.儿科感染性疾病检验中应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