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探析及实践反思
摘要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正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1]
健康教育现已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要帮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增进人的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教育,是一门与国家卫生战略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实施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新一代青年心系公众健康的家国情怀和健康第一的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长远的发展。
1 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落脚点
自1934年著名公共卫生学教授陈志潜先生翻译第一本《健康教育原理》以来,健康教育一直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健康教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必修课程。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确定将健康教育学定为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于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2] 因此,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既要基于体育类课程思政的目标,又要兼顾医学类课程思政的目标。
2 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2.1明确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在健康教育学的第一课中要明确两个目标,第一课程目标,第二思政目标。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消除或减轻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3]我们的思政目标是立德树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总目标,也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核心。立德方面的内涵有5点要求:1.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厚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树人则要求: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3.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同时要把这种观念在开学第一课传递给学生们,增强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意识。
2.2 健康促进与中国健康促进政策结合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它是初级卫生保健实现的关键,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益措施,是提高健康意识的必要手段。在课程中与中国的健康促进政策相结合,为学生普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等健康促进的政策要点,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了解专业时政的最新动向及趋势,激发学生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2.3 健康行为与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结合
吸烟和久坐是现代人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行为,尤其是体育系的学生,他们较早的练习体育,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自控性差,吸烟为常见现象。我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吸烟不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疾病、恶性肿瘤,甚至还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同样二手烟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孕妇、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5]值得一提的还有合理的膳食及科学的睡眠,大学生中典型存在的不吃早餐、外卖、熬夜现象,严重影响的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学习效率。通过生动形象的科普视频及科普文献让同学们意识到危害健康行为的恶劣后果,同时结合健康行为领域常使用的4个模型(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让同学们从行动上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再次发起一些“挑战+奖励”的活动,例如戒烟挑战、合理膳食计划、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挑战、科学睡眠打卡等活动巩固健康行为的养成。
2.4 健康体能与培养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
健康体能主要包括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身体的柔韧性几大组成部分,课程中会详细介绍健康体能的检测方法以及健康体能的训练方法,如心肺功能、肌肉功能、柔韧功能的训练,同时引导学生们认真踏实的训练,具备良好的体能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意识。体育专业国家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要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6]健康体能这一章既是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又是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这里建议与学校的锻炼社团如跑步营、健身社团相结合,以实践的形式,通过“育体”达到“育人”,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
2.5 性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
资料显示有过性经历的女大学生人流比例为10.3%,且25.9%的学生不是在正规医疗场所进行的人工流产。[7]在性传播疾病方面,大学生群体中感然HIV病毒的人数正以每年30%到50%的增长率上升,2007-2017年每年感染HIV病毒人数已从233人增至3077人,且每年有3000例左右新增。当代大学生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对性充满好奇,但没有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造成部分大学生未婚先孕、甚至染上了艾滋、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健康教育学老师不能谈性色变,应科学的为学生讲解合理避孕的措施,性传播疾病如艾滋、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等的传播途径、症状及治疗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念:要以爱情为基础;双方平等;充分许可;无损健康;不破坏他人家庭,守护大学生的性健康。
2.6 疾病预防与爱国主义教育
疾病预防这一章主要介绍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等疾病的病因、发展、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介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联系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成就,以纪录片、观后感的形式使同学们感受伟大的抗疫精神,以及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情怀。疫情三年,中国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基础上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速,是同期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以典型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7 合理用药与“四个自信”相结合
合理用药这一章将讲授合理用药的概念及基本原则,熟悉常见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掌握非处方药的概念,熟悉常见非处方药,掌握兴奋剂的概念及危害。合理用药的目的是让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和预防功能,将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我国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制度与之不谋而合,国家为了解决药品价格高,企、患者药费负担过重等问题,通过组织联盟、量化采购需求和以量换价的方式,实现药价的明显降低和企业交易成本的减少,同时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市场导向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自实现这一制度以来,中选的药械产品大幅降价,截至2020年节约费用已超1000亿元,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提高了群众用药的可及性。通过对此制度的讲解增强学生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认同感。
2.8 环境保护与树立生态意识相结合
环境保护这一章会为学生们讲授大气、环境、水、土壤污染的现状、治理与保护,目前我们确实存在环境污染的现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加入环保的行列。通过环保反思及环保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习惯,践行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但同时引导学生们辩证的看待环境污染的现象,早在20世界50年代的英国伦敦,雾霾程度远比我国要严重,粗放发展的过程会牺牲掉环境为代价,我国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人工造林面积居全球第一,以事实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9 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教育这一章包含生命救助(心肺复苏)、常见急症处理(外伤急救、溺水、中暑、烧烫伤、食物中毒)、海姆立克急救法。体育生将来大部分会走向体育教师的岗位,体育作为一门户外课,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教会学生这些急救知识,是引导他们珍惜生命、挽救生命、发展生命,同时具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和勇气。生命弥足珍贵,我们除了爱惜生命之外,还要不能随便被人生的挫折压垮,哪怕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也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念。我们要有勇于挽救生命的意识,而不是做生命袖手旁观的路人。此章的讲解建议与学校的医学院及实验室相结合。
3 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通过一学期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施,10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实现了立德树人的任务,帮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三观、健康第一的理念、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以及体育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并在课程的学习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满意率为97.7%,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知识掌握方面,80%以上的同学掌握了健康行为、健康体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70%以上的同学掌握了健康饮食、性健康、合理用药、体重控制、生态保护、生命急救知识,期末学生课程达标率99.15%,远高于同类课程。
在健康习惯养成方面,80%以上的同学养成了注意个人卫生、久坐活动、勤通风带口罩的习惯,70%以上的同学养成了戒烟、少抽烟;减少熬夜、科学睡眠;合理膳食;科学控制体重、科学锻炼的习惯,达到了良好的习惯养成效果。
4 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反思
4.1 建设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团队是基础保障
课程思政的开展既要有专业教师团队,又要有思政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团队方面既需要体育专业的优秀教师,同时需要医学类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生命教育这一章。思政教师团队方面,辅导员是学校课程思政开展的主力军,但是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辅导员一般较为忙碌,建议与专业的思政教师结合,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思政素材方面的不足。
4.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助推器
要充分的利用校外专家资源、校内医学资源、课外优秀纪录片、红色电影,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通过专家+实地考察+优秀资源编排+课内外实践的方式,达到情境感化的效果,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同时要注意所有的课程资源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前置,在过程中修正完善,而非走一步算一步。
4.3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开展的“活地图”
思政融入课程内容多少?评价标准是什么?目前业内尚无定论,这造成不少老师讲课的时候思政内容蜻蜓点水,有课程思政的“面子”却无课程思政的“里子”。还有些教师迫于检查的压力,为了思政而思政,生搬硬套,与课程内容融入性不强。为此,建立完整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也是课程思政良性开展的保证。
4.4 充足的经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保障
由于经费缺乏,项目资料、专家邀请、红色基地参观等均无法很好的展开,和预期的效果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些民办院校尤其明显,建议项目立项之后,学校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课程思政的开展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7
[4]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44.
[5]王辰,肖丹,池慧.《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10):937-952.
[6]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08):24.
[7]杨梅琴,叶慧,江剑平.大学生的人工流产现状、认知与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12):127-131.
作者简介:朱明月(1990。12~),女,河南省周口市,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备注:本课题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校级课改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