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非自杀性;自伤患者
正文
引言
自我伤害是一种表达内心痛苦的方式,与焦虑和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然而,对于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对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尚缺乏系统、客观的观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提高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心理护理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护理方式。它在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自杀性自伤,指患者通过自残行为表达内心痛苦、情绪困扰,但并无自杀倾向。这种行为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可导致身体伤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探索自我认知、情绪调节技巧、应对困境等,从而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并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程度。通过建立积极的治疗关系、提供情绪支持、加强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提升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其痛苦程度,有效预防自伤行为再次发生。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旨在观察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效果,并评估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样本选择方面,我们从某医院的精神科门诊中招募了100名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接受了8周的心理护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约60分钟。干预内容包括建立治疗关系、情绪支持、认知重构、问题解决技巧等,旨在帮助患者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使用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ADS)来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在干预前后,给予患者量表进行评估,并记录下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心理护理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焦虑和抑郁情绪水平的评估。焦虑和抑郁情绪是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了客观地评估心理护理对这些情绪的影响,我们使用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简称HADS)进行评估。HAD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评估的心理量表,包括一个焦虑子量表(HADS-A)和一个抑郁子量表(HADS-D)。每个子量表都包括7个项目,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感受在0-3分之间进行评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水平越严重。我们将在干预前后,分别给予患者HADS量表进行自评,并记录下他们在焦虑和抑郁子量表上的得分。通过比较干预前后的评分差异,可以了解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除了HADS量表外,我们还会记录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期间出现的其他相关观察指标,如自伤行为的频率、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等,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将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评估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对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该分析可以揭示心理护理对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进行两组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得分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统计方法,可以评估心理护理与常规治疗之间的差异。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探索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水平变化与其他观察指标(如自伤行为频率、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2.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上均呈现显著差异。这表明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方面有积极作用。
数据表格
组别 | 干预前焦虑得分 | 干预前抑郁得分 | 干预后焦虑得分 | 干预后抑郁得分 |
实验组 | 15 | 18 | 9 | 12 |
对照组 | 16 | 19 | 17 | 19 |
3.讨论
本研究观察了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效果,并评估了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支持了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心理护理通过建立治疗关系、提供情绪支持、认知重构和问题解决等技术,帮助患者增强情绪调节和应对困境的能力,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关怀和支持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尽管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有益,但仍需注意一些限制。样本容量较小,可能影响到结果的推广性。缺乏长期随访,不能确定心理护理干预的持续效果。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加大样本规模,延长干预时间,并探索不同类型心理护理干预的疗效比较。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结束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为改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建议将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纳入临床实践,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月红,徐旭娟,陈芸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3,38(14):91-95.
[2]张小梅,张红,王娟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3,38(09):64-67.
[3]陈鹏莉,马晓华,吴玲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2,52(11):1259-1261.
[4]章薇.手外科护理人员照护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23.DOI:10.26981
[5]张小梅,韩利,张红等.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02):7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