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俊利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10061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对一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干预,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工具评估心理弹性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产生积极影响,可作为其综合治疗方案之一,有助于促进康复和预防再次发作。


关键词

健康教育模式;非自杀性;自伤患者

正文


引言

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应对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指标,对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康复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作为一种系统、全面的干预措施,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效果。然而,关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群体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旨在促进个体全面、积极地参与自身健康管理。该模式涵盖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健康评估、健康宣教、行为改变和持续跟踪等。它注重个体的健康需求和特定背景,采用多种教育策略(如信息传递、技能培养、社会支持等),以提高个体的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变,并最终改善和维护健康状态。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慢性疾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健康等领域。研究表明,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病情复发风险,并提升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对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群体中的应用研究尚较有限。该群体具有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因此,进一步探索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有助于增加我们对该干预方法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预防自伤行为的再次发生。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实验设计方法,选择一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同时,选取一个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受试对象筛选:从医院心理科门诊中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并经过知情同意。实验组干预:实验组接受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包括健康评估、个体化的健康宣教、行为改变指导等。干预周期为3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干预会话。对照组设置:将对照组进行匹配,按照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因素进行配对。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未接受全程健康教育干预。数据收集:通过自编问卷和心理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弹性水平,包括抗逆能力、心理调适、积极应对等方面的评估。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弹性水平上的差异,确定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是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逆境和挫折的能力,包括应对风险、适应变化、积极情绪调节等方面。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逆能力评估: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如抗逆能力问卷,评估患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逆境调节能力。心理调适水平评估: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和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稳定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策略评估:采用评估问卷,如积极应对方式问卷,评估患者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等。通过对这些观察指标的评估和比较,可以客观地了解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数据,以判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首先,我们将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描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特征,并计算每个观察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弹性水平上的差异,我们将采用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如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并计算其显著性水平。我们还将进行相关分析来探索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可以评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强度和方向。我们将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其他可能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并进行调整分析以排除这些潜在的干扰因素。

2.结果

结果表明,经过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提高。实验组在抗逆能力评估、心理调适水平评估和积极应对策略评估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

下表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观察指标上的得分数据:

观察指标

实验组(均值±标准差)

对照组(均值±标准差)

抗逆能力评估

82.5±4.3

77.2±6.1

心理调适水平评估

75.9±3.8

69.6±5.2

积极应对策略评估

86.3±6.2

79.8±7.5

p<0.05



 

3.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实验组在抗逆能力评估、心理调适水平评估和积极应对策略评估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作为综合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提升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方面。通过个体化的健康宣教、行为改变指导和持续跟踪,该模式帮助患者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增强逆境应对能力。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样本容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代表性。其次,本研究仅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进行观察,未包括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患者。进一步的大样本和多中心研究有助于验证本研究发现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具有积极影响,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促进其心理康复和预防再次发作。

结束语

综合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逆境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为其康复和预防提供有效支持。这一研究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并为临床实践指导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英,陈静,梁玲等.幻听与抑郁发作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09):514-517+525.DOI:10.16780

[2]种小妮,鲁晓波,唐亚娟等.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自伤行为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09):1400-1402.

[3]贾雪瑜,王婷婷,韩海斌等.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08):707-713.

[4]刘兴兰,周小艳,黄雪萍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23,52(14):2154-2158.

[5]陈鹏莉,马晓华,吴玲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2,52(11):1259-12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