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正文
一、脊髓损伤定义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由于炎症、外伤、肿瘤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脊髓横贯性损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骨骼和神经系统严重创伤性损伤,其包括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均可能导致患者SCI节段以下出现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
二、脊髓损伤患者评定方法
脊髓损伤严重程度评定由临床评估和康复评定两部分构成。临床损伤评估通过询问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等对椎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多种评估手段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帮助我们判断预后情况,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ASIS分级确定患者损伤严重程度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从而确定损伤分级。康复评定通过10块关键肌和28个关键点确定运动平面和感觉平面。
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方式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主要以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中国传统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主,在研究中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运动疗法
学者王文科[]在早期抗阻力训练中按照不同病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试验表明,通过抗阻力训练使SCI患者诱发出神经导向与促进神经再生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作为主要增加人体运动力量的有效方法与张佳丽等学者[]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该学者强调尤其是高强度运动训练,能够帮助不完全性SCI患者改善下肢的痉挛状态。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结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方法对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能提高其关键肌肌力、平衡能力,有效改善其下肢膝关节屈伸力量。于脊髓损伤而言运动再学习理论是治疗脊髓损伤较有效的方法[]。
(二)物理因子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步行能力、神经功能以及功能独立性具有一定治磁刺激对SCI运动功能、疼痛、痉挛、二便障碍等几项常见功能障碍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效果与治疗参数相关,患者接受度更高、提高康复治疗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本体感觉、提升治疗效率。高压氧疗法联合传统康复治疗、生物反馈、中医传统等多种方式治疗SCI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基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缺乏对完全性损伤患者的研究。
(三)中国传统治疗
张刘波[]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中提出此种治疗方法可能通过抑制反应及神经细胞凋亡,推动轴突再生,进而促进SCI患者功能的恢复。针刺、中药、太极拳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具有较好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运动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还是中国传统治疗对SCI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大部分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均是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效果更好。
三、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影响
脊髓损伤后不仅影响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二便、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后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尿路感染等。调查显示尿路感染被认为是中国第二大类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当钙离子沉积在骨骼周围的软组织中时,会影响肌肉以及关节的功能,形成的此种骨化现象被称之位骨化性肌炎,以股骨外侧多见,进一步发展即成为异位骨化。颈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障碍影响呼吸功能的同时常伴随肺部一系列并发症,增加SCI患者死亡率。
据统计,在美国,每一位SCI患者一生的直接护理需花费110-460万美元。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及高昂的治疗费对SCI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严重下降,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许多心理问题,通常会致患者的的自杀率上升。虽然许多学者对SCI进行不断的探索,并且提出多种尝试方法来治疗SCI,但SCI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受到多种生理、病理机制的共同影响,因此治疗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康复治疗方式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件的增多,脊髓损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运动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中。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了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以及应用现状。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康复方案,结合多种康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强对多种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