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于跃立

梨树县中医院 内二科 吉林 四平 1365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眩晕、头痛、口僻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过去治疗大多为药物静脉点滴、口服。近10年,国家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现场培训、网上培训、层出不穷。笔者作为一名内科住院部医生,见证了这一系列转变,临床疗效较之前明显提高,缩短了住院时间吧,减少了再发病、再住院频率。

首先,中风病,中经络比较多,表现为实证者,如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风痰阻络者,在常规抗血小板,改善循环,改善脑代谢,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给与刺络放血,选择颈项部穴位,可尽快祛除实邪,疏通经络淤堵,促进清气上升脑,尽快改善精明之府的功能。常选用双侧风池、双侧肩井、大椎穴,以及双侧风门、双侧耳尖。经发生中风者,或有长期基础疾病者,可给与双侧膏肓刺络放血。一般3-4天之后再重复一次,以加强疗效。放血之后,大多数患者感觉头脑较前清晰,有利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

之后给与拔罐治疗,主要疏通背部督脉及双侧膀胱经,疏通上中下三焦。先闪罐激活经络,之后留罐。常用穴位为大椎、双侧肩中俞、双侧肺俞及厥阴俞,双侧肝胆俞及脾胃俞,双侧三焦俞,双侧大肠俞,身柱、至阳、筋缩、脊中、悬枢、腰阳关。一般一周左右拔罐1[1] 

其次,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急性期可以选择曲克芦丁、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冠心宁注射液,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疏通经络。穴位常选用双侧风池、双侧肩井、双侧太阳、双侧完骨或双侧翳风。

再配合石学敏教授的醒脑开窍针法,主穴:双侧内关、水沟、患侧三阴交。小醒脑以印堂代替水沟。辅穴:患肢极泉、患肢尺泽、患肢委中。配穴:根据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不同,选穴也不同。例如:上肢、手不遂,可以合谷透三间、八邪。言语謇涩,选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吞咽困难取风池、翳风、完骨;眩晕,可取风池、完骨、天柱。高血压病可以选择合谷、太冲。

笔者在临床上除了醒脑开窍针法外,常增加头针,按脑功能分区取穴,如肢体不遂,取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麻木感觉障碍取对侧的顶颞后斜线。眩晕、视力问题常选择枕上旁线、枕下旁线等。体针:上肢的肩髃、肩髎、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阳溪、阳谷,合谷透后溪等;下肢取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丰隆等。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或行头针时活动肢体,简单的康复锻炼,可明显提高针刺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尽快恢复。

眩晕病的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痰浊中阻、腑气不通者,在参照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常增加耳针(耳穴压豆):常选用肾上腺、皮质下、交感、神门、额、内耳[2]。每次选择3-4穴,每次选择一侧耳朵,2-3天后选择另外一个耳朵。压豆期间,每天嘱咐患者按压压豆部位,每次2-3分钟,每天4-8次。头针可以选择顶中线、枕下旁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等。眩晕主穴常选用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关于口僻,急性期面部针刺宜少选穴、浅刺激;而以肢体远端腧穴为主、手法宜重。1周后面部腧穴可以常规针刺。针刺后在瘫痪侧面部闪罐治疗,一般闪罐7-10次左右即可。闪罐后可以配合面部按摩、提拉下垂部位,手法宜轻柔,类似于面部美容手法。

下面分享1例住院患者,充分体现了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上的灵活运用。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头晕目眩、恶心6天于2023714日入院。严重时眼球胀痛,颈项僵硬,牙及牙周疼痛,口干、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夜尿4-5次,时有烘热汗出及心慌,心烦少寐,精神亢奋,大便正常。BP210/120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满面 潮红,口唇轻度发绀,记忆力下降,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项强2指,心界不大,心音钝,心律齐,心率72/分,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腱反射均正常,病理征阴性,无感觉障碍,无其他脑膜刺激征,昂伯式睁闭眼均阳性。舌淡暗、舌体适中,舌下静脉迂曲,苔白厚腻而干,脉弦滑。心电图:左室高电压,心肌劳损。头部CT平扫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双侧椎动脉官腔全程变细,流速减慢。DR颈椎正侧双斜位片提示:颈椎生理曲线反弓,颈椎3-7椎体边缘见刺状骨质增生影,第45椎间孔变小[3];第56椎体间隙变窄。空腹葡萄糖9.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0%,甘油三酯2.49mmol/L。中医诊断:眩晕(风痰上扰),西医诊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颈椎病,椎动脉狭窄,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当日起给与针刺治疗,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平肝潜阳。具体取穴如下:水沟、外关透内关,双侧三阴交,印堂,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颈百劳、肩中俞),大椎、陶道,身柱,双侧曲池及合谷,双侧(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太溪、太冲、内庭、侠溪),日1次,醒脑开窍针法合平补平泻手法。放血疗法:双侧耳尖,双侧中指尖,大椎、双侧肩井、双侧肺俞、双肝胆俞,泻邪通络。次日血压170/100mmHg(配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满面潮红减轻,头脑较前清晰,精神亢奋好转。头晕、项背痛、眼胀痛,给与拔罐治疗,疏通督脉及双侧膀胱经,调理气血循行,具体取穴如下:大椎、身柱、筋缩、脊中、悬枢、腰阳关、双侧肩外俞,双侧膏肓、双侧三焦俞。拔罐后背部舒适。17头晕,项背痛,右手及右足麻木,BP150/90mmHg,再给与拔罐治疗,双侧肩中俞、双侧肺俞,双侧厥阴俞,双侧心俞,双侧肝胆俞,双侧脾胃俞、双侧大肠俞。18日仍头晕头胀,程度较前减轻,颈项僵硬不舒,时有烘热汗出,大便4日未排出,尿黄,心烦少寐。BP170/95mmHg,患者肝阳上亢,上焦阳热重,继续给与拔罐治疗:进一步疏通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等,泄热,具体取穴如下:双侧(承扶、殷门、委中、承筋、丰隆、阳陵泉)。19日头晕头胀明显好转,发作减少减轻,牙痛消失,BP150/90mmHg19日晨起突然身热身痛,咽痛,咽喉部有粘痰,难以咳出,面部潮红,少汗,体温38.1度,咽喉部充血,扁桃体不大,急性热病,病位在表,肺住皮毛,应积极开鬼门,给与放血疗法,宣肺泄热,部位:双侧少商、双侧商阳。针刺疗法:以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具体取穴为双(尺泽、合谷、鱼际、少商、商阳、外关),泻法。配合中药颗粒冲服,次日以后体温正常,仅有轻度咽痛及咳嗽[4]

参考文献:

[1] 汤玉婷、桑莹莹、夏超.中医适宜技术在结核病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 2020, 42(12):4.

[2] 徐雯,甄长萍,陈肖霞,.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宁养照护在终末期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005):029.

[3] 龚璇,卞光美.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48):2.

[4] 梁雪芳.急诊科中医适宜技术急腹症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