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魏雪峰

辽宁省朝阳市卫生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目的:外科护理学教学环节,分析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学生参与意愿,考量研究要求,从2020年9月-2021年9月着手,选出46名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随机分配法,将其纳入两个不同的组别中,形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数量相同,均为23人。学生组别不同,采用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确认两组学生的成绩水平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观察组学生期末成绩相对较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较高,且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较高,P<0.05,组间具有明显差别。观察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颇高,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水平,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早期多维度接触教学模式加以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关键词

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外科护理学;教学

正文


当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教学体系滞后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高等,学生临床实习存在一定不足。若仍是按照传统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会将培育计划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与临床实习,此三个阶段融合度不高,甚至出现脱节现象,制约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而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会从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着手对学生学习计划加以调整提升学生对临床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加大学生临床思维培育力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加以夯实,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外科护理学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专业性较高,不仅包含外科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而且涵盖相应的操作技巧呈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特征,对教学模式改进提出更高要求[1]故而,应对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加以应用,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熟练度,推动教学成效的提升,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实现研究目标,对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筛选,从2020年9月-2021年9月着手,对参与外科护理学课程的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参与意愿,选出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抽签法,将学生纳入两个不同的组别中,促进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形成,如表1所示,发现,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 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

男性

女性

年龄范围

平均年龄

观察组

23

11

12

20-24

22.14±2.26

对照组

23

13

10

21-25

22.08±2.31

T/χ2

--

1.225

1.197

1.638

0.691

P

--

0.121

0.143

0.110

0.538

 

1.2方法

1.2.1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教学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利用立足于教材,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划分开来,遵循先理论后实习的原则教导学生相关知识,首先,构建课预习体系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学生发布预习任务提出一定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预习水平[2]其次教师可对案例或视频等予以应用提升课程导入水平,提升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深化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了解,借助相应平台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知识巩固成效。最后,对学生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不同小组,以小组的模式进入医院开展实习。

1.2.2观察组教学方法

观察组教学环节,对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方法加以利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与实际对应起来,提升学习成效[3]。首先,教师在发布课前预习任务的同时,组织学生,观看手术视频,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其次,应注重对外科带教教师的邀请,让其带领学生跟诊,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带领学生进入医院实习,保证实习内容与所学知识的对应性。最后,对理论知识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将实例等穿插其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知识系统。另外,应注重讨论的开展,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问题,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引导学生形成临床思维。

1.3指标观察

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评估,将题目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主观题与客观题。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借助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确认学生每个维度所得分数。通过自拟问卷,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与满意度进行确定[4]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使用的软件版本为SPSS25.0,通过多种检验方式,如t 检验与χ2检验等,借助不同的形式对数据加以体现,如n(%)与±s等,数据类型不同,表示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所获P值,对数据之间的关联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应将0.05作为分界值,对P值大小进行确认,若其高于0.05,说明数据相近,无明显差别;若其低于0.05,说明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促进研究结果的明确[5]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

由表2可知,观察组成绩相对较佳,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差异,P<0.05。

2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s)

组别

例数

主观题

客观题

总成绩

观察组

23

46.58±3.54

37.10±3.76

83.68±6.89

对照组

23

38.25±2.31

30.05±3.64

68.30±6.51

t

--

5.321

5.187

5.284

P

--

0.016

0.024

0.018

 

2.2 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由表3可知,观察组的教学评价相对较高,认为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相对较佳,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提升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

3 两组的教学效果评价(±s)

组别

例数

激发学生兴趣

满足发展要求

提升综合能力

提升教学效果

学习主动性

观察组

23

17.28±1.32

18.21±1.25

18.26±1.36

19.08±0.56

17.56±2.36

对照组

23

13.30±0.82

12.34±2.42

13.58±1.75

14.27±0.38

12.42±1.57

t

--

8.238

9.358

10.621

12.284

9.321

P

--

0.005

0.002

0.001

0.001

0.002

 

2.3 两组教学前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

由表4可知,教学准备环节,对两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的分析,发现,二者的开放思想存在一定差别,P<0.05,其他维度无差异。随着教学的推进,两组评判性思维均有所改善,在求知欲、评判性思维自信心、开放思想与寻求真相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7]

4 两组教学前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s,分)

时间

组别

例数

寻找真相

开放思想

分析能力

系统化能力

评判性思维自信心

求知欲

认知成熟度

总分

教学前

观察组

23

29.01±6.84

31.62±7.98

29.87±6.89

29.84±5.84

26.13±7.03

26.84±6.37

42.31±8.31

218.62±34.28

对照组

23

28.34±8.63

29.12±8.51

30.25±5.67

27.76±6.89

26.08±7.32

28.01±7.64

38.61±8.67

210.32±41.37

t

--

1.201

3.264

0.172

1.116

0.182

0.756

1.647

1.121

P

--

0.228

0.038

0.853

0.269

0.848

0.452

0.106

0.268

教学后

观察组

23

42.87±4.98

43.18±6.15

35.32±6.72

33.53±5.03

45.87±5.36

45.76±4.05

35.05±4.38

283.64±12.04

对照组

23

27.68±4.41

30.01±5.71

34.86±4.42

34.85±4.52

24.28±4.31

26.53±4.28

33.29±4.87

214.21±18.29

t

--

10.369

11.621

0.031

0.042

12.258

14.364

1.671

15.624

P

--

0.001

0.001

0.972

0.925

0.001

0.001

0.206

0.001

 

2.4 评估两组的教学满意度

由表5可知,观察组教学满意度相对较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差异。

5 两组教学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23

6(26.09)

7(30.43)

8(34.78)

2(8.70)

21(91.30)

对照组

23

3(13.05)

5(21.74)

7(30.43)

8(34.78)

15(65.22)

χ2

--

--

--

--

--

12.654

P

--

--

--

--

--

0.001

 

3 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成绩相对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外科护理学教学环节,对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加以应用,可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对临床处理措施具有一定认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理论与实践融合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灌输弊病加以规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8]。同时观察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自我反思意识,进而实现护理教育目标。医疗领域中。若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评判性思维,可立足于患者实际状况,对患者病情等进行准确评估,为治疗方案完善提供支持。通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教学模式的运用,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保证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客观性,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另外,观察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先理论后实习原则予以打破,让学生深入临床领域中增加学生外科护理实践频率使学生产生更高的临床体验,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9]例如跟诊环节学生可直接与患者进行交流以近距离的模式对病情进行观察,确定不同类型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缓解方法,确认治疗与护理操作要点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水平使学生产生更高的成就感提升教学活力为教学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运用,需学校与医院构建紧密联系,保证医院科室与设施等的齐全性,对学生实习需求加以满足,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提供强有力支撑[10]

综上,外科护理学教学环节,为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培育水平,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借助早期多维度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加以培育,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璐. “互联网+”课程思政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0):147-148.

[2]魏娜. 基于超星学习平台的TBL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6):179-181.

[3]李芳,谢学娟,王艳波,许瑞,吉秀家,裴霄,刘娜,赵文静,郭少凡. 基于雨课堂和微信群的探究式学习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医教育,2022,41(05):81-84.

[4]祖小云. “互联网+”联合P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5):62-64.

[5]赵娟,杨新丽.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21,(32):87-88.

[6]高莉莉,张蕾蕾,王锐烽.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智慧健康,2021,7(26):194-196.

[7]潘丽英,曹蒙蒙,黄碧玲,罗琨,汤云.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1,42(04):162-164.

[8]邵聪.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法应用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21,(25):133-136.

[9]邓海艳,吴晓莲,何汶霞,贺丽芳,黄红玉. 基于微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 科教导刊,2021,(09):110-112.

[10]王英芝,陈霄云,侯冬娇. 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教育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4):165-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