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心理干预;神经外科护理;SAS评分;SDS评分;SF-36评分
正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疾病问题,还可能会伴随着心理上的痛苦和不适,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1]。心理因素对于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康复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早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缓解症状、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2]。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选取了1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实验组在神经外科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则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没有接受任何的心理支持。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在手术前、手术后两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SAS评分、SDS评分、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最终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
1.3 观察指标
SAS评分:SAS量表是一种评估焦虑症状的常用工具,由Zung于1971年发明,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广泛应用的焦虑状态评估方法之一。
SDS评分:SDS是一种评估抑郁症状的常用工具,也由Zung于1971年发明。它是一种自评问卷,可以通过患者自我评估来判断抑郁程度。
SF-36评分:SF-36评分则是一种通用的生命质量评估工具,适用于各类人群,包括患者、健康人群等。
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是通过对患者的问卷调查来衡量其对护理服务的整体评价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二、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评价指标 | 实验组平均(±标准差) | 对照组平均(±标准差) | P值 |
SAS评分 | 36.2±4.8 | 40.7±5.9 | 0.003 |
SDS评分 | 34.1±5.2 | 38.9±6.2 | 0.002 |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评价指标 | 实验组平均 (±标准差) | 对照组平均 (±标准差) | P值 |
身体功能 | 81.3±6.7 | 71.8±7.5 | <0.001 |
身体疼痛 | 79.5±5.7 | 72.1±8.3 | <0.001 |
一般健康 | 75.2±4.5 | 68.7±6.8 | <0.001 |
身体角色功能 | 86.7±7.1 | 76.8±9.3 | <0.001 |
情感角色功能 | 86.5±5.8 | 72.9±8.2 | <0.001 |
社交功能 | 79.3±6.2 | 68.9±7.6 | <0.001 |
心理健康 | 80.1±5.1 | 71.3±6.9 | <0.001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
评价指标 | 实验组 | 对照组 | P值 |
护理态度 | 92.5% | 80% | 0.03 |
护理技能 | 89.4% | 77% | 0.04 |
护理效果 | 87.6% | 71% | 0.01 |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中,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F-36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但要实现心理干预的效果,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细节问题。
首先,心理干预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不同的干预方案。例如在术前、术中、术后等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理干预适配方案[3]。此外,在干预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把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考虑,不能只看重患者的主观感受,还需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科学的心理干预。
其次,心理干预的方法应多样化。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练习、音乐疗法等方法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调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促进干预效果的发挥。
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加强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更好地为患者的康复和恢复服务。只有在全方位地考虑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并运用多种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等。
总之,在将心理干预引入护理实践时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以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以保证干预的有效性。此外,心理干预的方法应多样化,以应对不同的需求和情况。最后,在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注重护理的细节问题,以便确保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有效应用,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与恢复。
参考文献
[1]张晓芹,柏俊青,车东华. 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2022,17(14):174-176.
[2]肖亚楠.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ICU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2):254-256.
[3]邓海英,胡海银. 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心理月刊,2021,16(22):199-20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