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镜治疗;药物治疗;临床效果
正文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最常见症状为呕血、黑便等,失血量较多者可出现四肢发冷、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寒战等症状,若不进行及早治疗,持续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器官损害,故需及早治疗[1]。药物是常用治疗方法,药物虽可促使患者症状缓解,但见效较为缓慢,故需选择其它治疗。近年来,经消化内镜在该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消化内镜具有视野清晰、治疗精准、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可通过局部注射药物、局部喷洒止血剂、血管套扎、止血夹、激光、氩离子凝固、微波等治疗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2]。本研究即分析了上消化道出血采取经消化内镜治疗的效果,详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22.5~2023.5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女分别为14例、16例,年龄24~69岁,平均47.01±8.25岁)和观察组(30例,男女均15例,年龄24~70岁,平均47.16±8.04岁)。纳入标准:①均经确诊;②资料齐全;③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心、肝、肾功能衰竭;③存在药物过敏史;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两组资料比较显示P>0.05,能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为对照组提供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改善血管功能、纠正水电紊乱等治疗,对于出血急症患者应用凝血酶,对于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应用抑酸药,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为观察组提供经消化内镜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和准备,患者取左侧卧位,弯曲腿部,常规麻醉,后插镜,一手对口垫进行固定,一手持镜,经口腔插入内镜,达到消化道后观察消化道病变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局部注射药物、局部喷洒止血剂、血管套扎、钛夹止血、激光等治疗方式,术毕退镜。两组术后均提供优质、精心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效果评价标准[3]:治疗结束后,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症状消失为显效;患者出血减少,症状缓解为有效;未满足显效或有效标准为无效。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的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0 | 17(56.67%) | 7(23.33%) | 6(20.00%) | 24/30(80.00%) |
观察组 | 30 | 27(90.00%) | 2(6.67%) | 1(3.33%) | 29/30(96.67%) |
χ2 | - | 8.523 | 3.268 | 4.043 | 4.043 |
P | - | 0.004 | 0.071 | 0.044 | 0.044 |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发病率较高,数据调查显示,成年人该病年发病率约为100/10万~180/10万[4]。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常见的有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服用药物、急性消化道黏膜损害、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胰腺肿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胃黏膜脱垂或套叠等,该病具有多种特点,包括起病急、进展快、极凶险等,若治疗不及时,持续出血可引起氮质血症、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休克、贫血等,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故需及早治疗。现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休克类药物、抑酸类药物、止血类药物等,药物治疗虽具有止血、抑酸、抗休克等作用,但起效速度较为缓慢,不适用于急性出血患者。手术常见术式有胃大部切除术、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手术主要适用于出血严重无法控制或经保守治疗、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且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为缓慢,术后并发症较多,安全性欠缺。
消化内镜治疗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消化内镜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诊断、治疗、活检等,不仅能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情况,做出诊断,还可在内镜下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可取组织进行活检,并且消化内镜治疗具有多种优点,包括操作简便、治疗精准、止血速度快、疗效显著、视野清晰、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高、无远期并发症、再出血率低等[5]。经消化内镜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钛夹止血、局部注射药物、局部喷洒止血剂、血管套扎、激光、氩离子凝固、微波、联合治疗等,其中钛夹止血、血管套扎主要发挥良好的机械压迫止血作用,这两种方法不会引起消化道黏膜组织的凝固、变性、坏死,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局部注射药物和局部喷洒止血剂主要通过药物发挥止血作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出血处,从而迅速止血,激光产生的光能转化为热能后,可使细胞水分蒸发,蛋白质凝固、变性,小血管收缩闭合,从而发挥止血作用,氩离子凝固可借助氩离子束的电传导将高频电能量传递至目标组织而止血,微波可利用微波产热使组织蛋白及血管凝固,从而有效止血[6]。
本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的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可见经消化内镜治疗是显著有效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分析原因可能与该治疗直接作用于患者消化道出血部位,迅速止血有关。
综上所述,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经消化内镜治疗可促使临床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该治疗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邢慧敏.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9):304-305.
[2] 丁娟,马志杰,沙嫚.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全科护理,2021,19(33):4746-4749.
[3] 李强,李燕利.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0,33(18):16-18.
[4] 邢一鸣,余晓露.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2):188-189.
[5] 赵亚笙,林栓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5):2071-2073.
[6] 孙娟、欧阳小予、陈伟、梁玮.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非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20, 10(17):234-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