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护理策略;分析;
正文
预防接种是指将抗原或者抗体通过一定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部,使得机体产生针对于传染性疾病的自动免疫或者被动免疫的过程,为儿童提供预防接种可以降低儿童出现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流行。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发育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外界的病原菌进入儿童体内更为容易,儿童的患病率更高,故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有利于保障儿童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1】。而为儿童接种疫苗期间会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疫苗的预防作用受到限制,而且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影响,本文就儿童接种疫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详见下文: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儿童的数量为300例,时间为2022年5月份至2023年5月份;年龄范围3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3.18±0.54岁,女性125例,男性175例,分析所有儿童的基础资料,显示结果P>0.05,可以开展研究。
1.2方法
分析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类型,包括一般反应、偶合反应以及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与疫苗本身有关,儿童会出现头痛、高热、腹泻呕吐或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发炎等症状,严重的儿童需要入院治疗;偶尔反应,与疫苗本身并无明显关系,儿童会出现感冒、肺炎,多与儿童接种前存在发病变的情况,部分疾病因接种后,病情加重;异常反应,儿童会出现持续 性的头晕、感染或者红肿 ,与非特异性反应或者过敏反应有关【2】。
护理措施:对照组儿童为常规护理,让儿童家属明确接种后的注意事项,避免接种部位沾水,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研究组儿童针对性护理,具体包括:1、负责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充分熟悉掌握不同种类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前,应明确儿童有无过敏史,近期的身体状况,有无服用其他药物,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符合接种疫苗,营造和谐的房间环境,将墙壁涂成暖色,在等候区张贴儿童喜欢的图画,缓解儿童在接种等待时间的恐惧,设立叫号系统,提高接种的效率【3】。2、详细核对儿童接种疫苗的信息,避免用苗错误,同时观察疫苗的颜色、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漏气的情况,接种完成后指导儿童在家属的陪同下在留观室休息半小时,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接种疫苗后,提醒家属注意控制儿童的饮食,不吃海鲜或者辛辣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儿童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有无异常情况。若出现发热不超过38摄氏度时,可以提供物理降温,多喝水,一般可以自行缓解。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数用n%表示,检验通过X² 。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符合统计学研究。
2 结果
研究组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更低,p<0.05。
分析两组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n(%)] | ||||||
组别 | 数量 | 腹泻 | 呕吐 | 恶心 | 发热 | 发生率 |
对照组 | 150 | 10(6.67%) | 5(3.33%) | 10(6.67%) | 8(5.33%) | 33(22.00%) |
研究组 | 150 | 2(1.33%) | 1(0.67%) | 4(2.00%) | 1(2.67%) | 8(5.33%) |
X2 | 4.597 | |||||
p | <0.05 |
3 讨论
导致儿童出现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儿童的体质,疫苗的质量,接种的时间,药物的质量以及接种后儿童的护理情况,若儿童的体现质较差或者儿童为过敏体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较高,而疫苗的纯度较低或者存在杂质时,疫苗的效果也会受 影响,而且接种的剂量不规范时均会增加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前,医护人员应对疫苗的质量有效的检测。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应避免进行疫苗接种。而接种后有效的休息,可以降低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而为儿童接种后提供有效的护理,明确儿童接种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为儿童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儿童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春梅.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9):3.
[2] 潘支蕊.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5):77-77.
[3] 凌香英,王晓萍,范润隆.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8):2.
[4] 李之芳.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9, 17(017):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