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识别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临床方法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彩云 刘先强 李鲲 刘丽君

宁夏中医院结合医院 750021

摘要

目的:分析快速识别孤立性眩晕性脑梗死的临床方法。方法:特选取某市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孤立性眩晕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与统计患者的临床信息,并交由专业的急诊内科医师与神经内科医师结合数据信息进行临床诊断,并以患者的HINTS床旁检查和ESRS(≥ 3分支持后循环卒中)量表为依据展开初步诊断,并作为对照组的诊断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做眼动检查,并结合检查信息进行诊断,将信息作为观察组诊断资料。将两次诊断结果记录在案,纳入统计资料库。患者被诊断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患者后,需要接受卒中处理,在发病24小时内及时启动绿色通道。急诊患者需要接受磁共振检查,若符合相应治疗条件,则需接受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若患者被诊断为周期性孤,立性眩晕的患者,则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磁共振三序列检查,以最终的诊断结果为支撑,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有效分析观察组方法,确定出孤立性眩晕症脑梗死患者的疾病筛查几率。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整段符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合率差异基于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动眼动检查最有效识别快速孤立性眩晕型的防损患者,其整体的识别敏感度与特异度更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推行与实施。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识别方法

正文


在临床实践中,孤立性眩晕属于一种常见的眩晕症。患者在出现这种症状后,往往会诱发神经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不会诱发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医学发展至今,尚不明确孤立性眩晕病病因,多数报道将其与前庭周围性疾病相关联。而孤立性眩晕诱发的脑梗死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诸多特点,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为此,加强对孤立性眩晕脑梗死的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内容特展开相关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特选取某市医院20211月至20231月收治的180例孤立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接受了影像学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将32例急性脑梗死病造患者划分为脑梗死组,148例患者均为无急性脑梗死病灶患者,将其划分为非脑梗死组。纳入标准:(1)患者需要符合孤立性眩晕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出现急性眩晕,头晕等不良症状。(3)在行颅脑MRI手段检查后,被确诊。(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发热、贫血等疾病诱发的眩晕。(2)严重心理性疾病。(3)影像资料较为模糊。(4)免疫功能障碍。

1.2方法

1)研究分组与检查方法:前面收集与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如患者是否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症,或者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眩晕、吸烟饮酒、偏头痛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急诊科一是与神经内科医师互相协作与交流,有效开展如下评估工作。比如,评估HINTS床旁检查与ESRS量表,结合检查出的周围性、孤立性眩晕与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结果,作为诊断对照组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将研究所得数据登记在案。具体诊断内容如下:在HINTS床旁检查中,头脉冲试验可有效矫正性眼跳动,并支持周围性孤立性眩晕。在实施眼震检查时,单项水平性炎症需要为周围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支持服务,凝视眼震阳性、垂直性眼震支持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在交替遮盖试验中出现垂直眼偏倚支持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此外,在ESRS3分时,支持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

急诊科医师可与神经内科医生互相协作与互助,以HINTSESRS两种方法为基础,有效安排眼动检查。在三种方法互相联合、应用基础上,有效鉴别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与周围性孤立性眩晕诊断结果,并以诊断数据作为观察组患者的诊断资料,记录登记为相应的研究数据信息。具体诊断参考内容主要包含眼动检查,结果气也不可将,平滑跟踪作为一项阳性结果,扫视试验中的欠冲或过冲可作为一项阳性结果,在有一项阳性结果基础上可支持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

所有入选患者在被确诊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后,可通过卒中处理方式,在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为其启动绿色通道治疗服务,并接受急诊磁共振三序列检查与治疗。若患者被诊断为周期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可在发病48小时内接受磁共振三序列检查。

(2)评判标准。患者在接受医院安排的影像学检查后,将磁共振影像中判定为脑梗死或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结果作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损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在明确排除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以及明确鉴定为周期性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纳入到周期性孤立性眩晕的诊断结果。将两种患者的初步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作为统计数据展开分析,有效确定正确诊断符合率。此外,有效检查两组诊断方法对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SPSS23.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研究工具,组间分类变量的比较则应用Pearsonχ2进行检验,置信区间(CI)设置为95%,计算双量表评分法诊断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患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HINTS床旁检查后,融合ESRS量表进行分析与评估,诊断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患者21例,诊断符合率为65.73%21/32)。初次接受磁共振诊断后,确诊出中枢性梗死患者25例,其中小脑梗死15例,脑干梗死8例,额叶梗死2例。在接受介入治疗后,确诊后循环缺血5例,第2次磁共振确诊3例。经过两次磁共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后,有12例患者从周期性孤立性眩晕诊断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HINTS床旁检查和ESRS量表评估基础上,同步接受联合眼动检查法,共诊断出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患者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3%29/32)。在经过两次磁共振与介入治疗后,2例患者由周期性孤立性眩晕诊断为孤立性眩晕性脑梗死。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对照组患者的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诊断敏感性在64.6%,特异性在88.2%,观察组患者对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在85.2%,特异性在94.9%。观察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眩晕是患者对自身和外界产生的运动性幻觉,各年龄段群体均有可能发生。绝大部分眩晕患者多表现为头晕不适,而孤立性眩晕是一种具体的眩晕类型,其并非独立存在的疾病,多会与神经内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学科存在交叉,加大了此类疾病诊断难度。部分医院或基层医院不易于诊断此类疾病。此外,此类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若患者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大了患者死亡几率。为此,快速识别此类疾病有利于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2)从ESRS量表评估可看出,其可有效诊断中枢性眩晕与周期性眩晕。而孤立性眩晕性脑梗死与周期性眩晕型脑梗死在临床表现与体征上存在共通之处,致使HINTS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要低于报道数据。而此次研究中融合应用HINTS床旁检查、ESRS量表评估与加眼动检查,且在眼动检查结果中,并不会将平滑跟踪作为一项阳性结果,扫视试验中欠冲或过冲为一项阳性结果,两项眼动检查中有一项阳性即支持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进一步影像评估,能早期识别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确定最佳的溶栓和取栓时间窗内的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王美玲,刘盼月.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05):70-71.

[2]王新,王娟,张婧等.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系统医学,2022,7(02):25-28.

[3]高有安,汪志远,刘福坤等.快速识别孤立性眩晕型脑梗死临床方法研究[J].北京医学,2021,43(12):1192-11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