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对比
摘要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胃穿孔;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时间;炎性因子水平
正文
胃穿孔患者病症具有一定危急性,患者若未及时接受高效治疗措施,易促使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感染,不仅对胃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易促使患者因此产生其他病症,对此患者急需接受高效治疗措施。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虽对患者病症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此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性较大、风险性较高特点,影响治疗效果。相比之下,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性特征,不仅可充分保障治疗效果,同时还可提高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高效恢复,减少对其不良影响。另外,由于此种手术方式可促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其治疗压力也因此显著降低,对患者身心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近年临床中对此种手术方式推广率明显较高,为验证其作用性,本文将我院在2020年9月-2023年3月接收94例胃穿孔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20年9月-2023年3月接收94例胃穿孔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分组,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2.49±1.65)岁;实验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6±1.72)岁,两组患者基础信息相近,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a、胃穿孔病症均经临床诊断确认;b、经综合评估确需手术治疗患者;c、个人资料符合研究要求患者;d、具备正常交流能力、思维能力患者。排除标准:a、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b、近期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c、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麻醉师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其后在上腹部进行切口制作,长度约在10-14cm,当患者穿孔部位完全暴露后,及时对穿孔部位进行修补,设定引流管,切口缝合。
实验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麻醉师对患者实施全麻,其后引导患者保持头高足低体位,在脐缘做弧形切口病建立气腹,压力保持在13-15mmHg,在左右肋骨中线脐上3cm处再做切口,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并确定病灶具体位置、大小、周围组织状况等,将腹腔积液吸出,利用适宜缝线对病灶处进行全层缝合处理并借助大网膜对其覆盖、固定,确保缝合部位无渗漏现象产生,对患者腹腔冲洗,设定引流管。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状况并及时拔除引流管,为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及术后恢复效率、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效率通过症状改善时间体现,具体主要包含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安全性通过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体现,VAS评分依据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满分为10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感越轻微,治疗效果越显著;医生还需统计患者手术时间。
1.3.2 炎性因子水平及胃动力水平:炎性因子水平通过CRP、TNF-α、IL-6体现;胃动力水平通过MTL、GAS水平体现。
1.3.3 并发症:并发症包含感染、肠梗阻、腹腔脓肿、出血。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用于计量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手术及术后恢复效率、手术安全性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VAS平分显著更低,P<0.05。(如下表1中所示)。
表1 对比手术及术后恢复效率、手术安全性()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VAS平分(分) | 引流管拔除时间(d) | 排气时间(h) | 肠鸣音恢复时间(h) | 进食时间(h) | 下床活动时间(d)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n=47) | 76.29±10.54 | 80.62±10.67 | 6.55±0.24 | 3.75±1.01 | 25.34±5.06 | 18.29±3.89 | 30.82±3.97 | 3.52±1.01 | 7.88±1.28 |
实验组(n=47) | 83.97±10.73 | 49.11±8.53 | 4.13±0.31 | 1.69±0.84 | 16.79±3.68 | 11.53±2.46 | 24.32±4.05 | 2.01±0.67 | 5.69±1.05 |
t | 3.501 | 15.814 | 42.318 | 10.751 | 9.369 | 10.069 | 7.857 | 8.541 | 9.069 |
P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 对比炎性因子水平及胃动力水平
治疗前2组炎性因子水平相当,治疗后实验组CRP、TNF-α、IL-6均显著更低,治疗后各阶段实验组MTL、GAS水平均更高,P<0.05。(如下表2中所示)。
表2 对比炎性因子水平及胃动力水平()
组别 | CRP(mg/L) | TNF-α(μg/L) | IL-6(pg/ml) | MTL(μmol/L) | GAS(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术后1d | 术后3d | 术后1d | 术后3d | |
对照组(n=47) | 11.42±2.26 | 17.32±2.03 | 1.82±0.45 | 2.96±0.83 | 12.88±2.79 | 18.96±4.66 | 62.14±10.59 | 92.55±11.24 | 38.02±11.05 | 52.74±10.59 |
实验组(n=47) | 11.39±2.31 | 14.69±2.15 | 1.79±0.43 | 2.02±0.51 | 12.93±2.84 | 14.32±3.56 | 83.96±11.23 | 98.73±11.39 | 46.51±9.88 | 60.74±11.73 |
t | 0.064 | 6.100 | 0.330 | 6.615 | 0.086 | 5.425 | 9.691 | 2.648 | 3.927 | 3.471 |
P | 0.949 | 0.000 | 0.742 | 0.000 | 0.932 | 0.000 | 0.000 | 0.010 | 0.000 | 0.001 |
2.3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更低,P<0.05。(如下表3中所示)。
表3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 感染 | 肠梗阻 | 腹腔脓肿 | 出血 | 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n=47) | 4(8.51) | 2(4.26) | 1(2.13) | 2(4.26) | 9(19.15) |
实验组(n=47) | 2(4.26) | 0(0.00) | 0(0.00) | 0(0.00) | 2(4.26) |
c2 | / | / | / | / | 5.045 |
P | / | / | / | / | 0.025 |
3 讨论
在进行胃穿孔手术治疗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胃穿孔进行有效修复或缝合,促使穿孔可及时被改善,进而避免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感染并充分保障患者胃功能常态性,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可高效恢复[1]。常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性大、创面大等特点,对患者病灶周围组织影响性也相对较大,进而其感染风险性、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较高,患者后期恢复周期较长、代价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恢复效率,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差[2]。而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性特征,通常只需在患者腹部建立观察孔与操作孔即可,减少对患者创伤性[3]。手术操作前还为患者建立气腹,进而可促使手术操作空间明显增大,可有效避免患者后期产生肠梗阻、肠粘连等症状,再次减少对其不良影响。手术过程中所有操作均具有可视化特征,可充分保障各项手术操作精准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4-5]。
由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产生创伤性明显较小,进而其术中出血量也明显较少、疼痛感显著较低、术后恢复时间也显著较短,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低,治疗价值性因此高效彰显[6]。在本次研究中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术后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经开腹手术治疗患者,且各项对比数据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此可高效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价值性[7]。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开腹手术治疗过程中,医生操作空间相对较大,而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医生需合理把控各项操作,避免对腹腔内组织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8-9]。另外,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开腹手术治疗患者、胃动力水平显著高于开腹手术治疗患者,这主要是由于腹腔镜手术未将患者腹腔组织完全暴露在空气中,进而炎性因子侵入量明显较少;腹腔镜手术操作均具有可视化特征,可有效避免对胃及周围组织造成较大影响,促使其胃功能恢复效率明显较高[10]。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虽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明显较高,但其也存在治疗禁忌,对此还需加强对相关注意事项重视度,譬如当患者腹腔内有严重、广泛组织粘连症状存在时,腹腔镜手术风险性明显较高,需尽可能避免使用此种手术方式;医生及时通过影像检查了解患者胃穿孔具体面积,当其面积明显较大时,通常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低;由于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在患者体内灌注大量二氧化碳,对此当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病症时,则需避免对其采取此种手术方式治疗;医生在实施手术治疗前还需及时了解患者是否有腹腔感染、脓肿等症状,当有此类症状时,需选择开腹手术治疗,促使腹腔内脓肿、感染症状可及时高效清除,进而充分保障治疗效果[11-13]。
综上所述,对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更显著,可促使患者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效率均显著改善,减少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波动幅度、促进胃动力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促使手术治疗质量性、安全性及效率性均明显较高。。因此,在进行胃穿孔病症治疗时,可加强对腹腔镜手术重视度,促进治疗效果不断提升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军.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对比评价[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6):57-59.
[2] 钱秀凤. 溃疡性胃穿孔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69):33,35.
[3] 孙国威.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6):33-34.
[4] 姜希泉. 胃穿孔运用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52-54.
[5] 张林丰,张玉沛.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对比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0):147-149.
[6] 李纪宽. 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患者的优劣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4):48-49.
[7] 易叶飞. 溃疡性胃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41):50.
[8] 赵旭. 腹腔镜与开放性手术在急性胃穿孔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751-1752.
[9] 黄志军. 腹腔镜下修补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胃穿孔的疗效差异[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41):9,35.
[10] 程军.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胃溃疡并穿孔的治疗效果研究[J]. 中外医疗,2023,42(15):57-61.
[11] 孙轲.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胃溃疡伴胃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52-53.
[12] 高杰,顾卯林,黄永刚. 溃疡性胃穿孔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89):125-126.
[13] 徐会明,鲁海洋.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胃穿孔修补中的临床对比[J]. 当代医学,2020,26(6):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