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2021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薄弱环节
正文
医院的环境卫生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检验清洁消毒效果、工作质量的一种手段,可以发现医院感染管理薄弱环节[1],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执行相关规范、标准所要求的监测[2]及监测频次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诊疗环境,现将某医院2021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以2021年某三甲医院空气、物表、手样、湿化液、医疗用品、消毒液、内镜、透析液、水样等的细菌培养结果为监测对象。
1.2 采样时间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物表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其余采样时间均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3]要求进行。
1.3监测方法
空气监测使用直径为90mm的营养琼脂培养皿,采取沉降法采样,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用房参照《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4]要求进行监测;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按照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个点;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个点,按照II类环境暴露15分钟,III、IV类环境暴露5分钟,采样距地面高度为0.8米-1.5米将培养皿盖子打开扣放于培养皿旁边,暴露规定的时间后盖上培养皿盖,于4小时内及时送检,35℃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物表使用浸有中和剂的棉拭子,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被采物表≥100cm2,取100cm2的面积,被采物表<100cm2,取全部表面,用酒精灯烧断手接触的部分,于4小时内送检,充分震荡采样管后,取1ml洗脱液接种于培养皿,35℃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其余采样方法均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中的方法执行。
1.4评价标准
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用房空气按照《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中的判断标准进行评价;非洁净场所空气按照II类环境≤4cfu/15min·皿;III、IV类环境≤4cfu/5min·皿判定为合格;物表按照I、II类环境≤5cfu/cm2,III、IV类环境≤10cfu/cm2判定为合格;手样按照外科手≤5cfu/cm2,卫生手≤10cfu/cm2判定为合格,医疗用品按照高度危险品无细菌生长,中度危险品≤20cfu/件,低度危险品≤200cfu/件合格;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数量以≤100cfu/mL合格;内镜≤20cfu/件合格;透析用水≤100cfu/mL合格,水样≤10cfu/100mL判定为合格。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合格率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监测项目总体情况 2021年共监测标本4359份,合格4273份,合格率为98.03%,其中,手样合格率最低,为93.82%;消毒液合格率最高,为100%;各监测项目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998),具体详见表1。
表1 2021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 ||||
监测项目 | 标本总数 | 合格数 | 不合格数 | 合格率% |
空气 | 1465 | 1455 | 10 | 99.32 |
物表 | 2010 | 1966 | 44 | 97.81 |
手样 | 340 | 319 | 21 | 93.82 |
医疗用品 | 64 | 63 | 1 | 98.44 |
湿化液 | 128 | 126 | 2 | 98.44 |
内镜 | 117 | 116 | 1 | 99.15 |
透析液 | 158 | 152 | 6 | 96.2 |
消毒液 | 39 | 39 | 0 | 100 |
水样 | 38 | 37 | 1 | 97.37 |
合计 | 4359 | 4273 | 86 | 98.03 |
2.1.1 空气监测情况 空气监测不合格数为10份,分布在8个科室,具体详见表2。
科室 | 科室数 | 不合格份数 |
重点科室 | 7 | 9 |
非重点科室 | 1 | 1 |
合计 | 8 | 10 |
2.1.2 物表监测情况 物表不合格数为44份,分布在20个科室,具体详见表3。
表3 物表监测不合格科室及份数分布 | ||
科室 | 科室数 | 不合格份数 |
重点科室 | 17 | 39 |
非重点科室 | 3 | 5 |
合计 | 20 | 44 |
2.1.3医务人员手监测情况 医务人员手监测不合格数为21份,分布在12个科室,具体详见表4。
表4 手样监测不合格科室及份数分布 | ||
科室 | 科室数 | 不合格份数 |
重点科室 | 11 | 20 |
非重点科室 | 1 | 1 |
合计 | 12 | 21 |
2.1.4 其余项目监测情况 医疗用品、湿化液、消毒内镜、透析液等监测不合格的均为重点科室。
2.2 不同季度监测情况 各季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97%、98.5%、97.74%及98.63%,各季度的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P=0.029)。各季度间,手样(P=0.008)、湿化液(P=0.037)、透析液(P=0.002)的监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其他监测项目各季度间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详见表5。
表5 2021年各季度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合格率比较 | ||||||||||||||||
监测项目 | 第1季度 | 第2季度 | 第3季度 | 第4季度 | P值 | |||||||||||
标本总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标本总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标本总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标本总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
空气 | 270 | 270 | 100 | 361 | 358 | 99.17 | 408 | 404 | 99.02 | 426 | 423 | 99.3 | 0.459 | |||
物表 | 398 | 385 | 96.73 | 501 | 494 | 98.6 | 525 | 513 | 97.71 | 586 | 574 | 97.95 | 0.296 | |||
手样 | 76 | 65 | 85.53 | 69 | 65 | 94.2 | 91 | 87 | 95.6 | 104 | 102 | 98.08 | 0.008 | |||
医疗用品 | 14 | 14 | 100 | 16 | 15 | 93.75 | 19 | 19 | 100 | 15 | 15 | 100 | 0.703 | |||
湿化液 | 25 | 23 | 92 | 32 | 32 | 100 | 35 | 35 | 100 | 36 | 36 | 100 | 0.037 | |||
内镜 | 22 | 22 | 100 | 28 | 27 | 96.43 | 44 | 44 | 100 | 23 | 23 | 100 | 0.624 | |||
透析液 | 39 | 39 | 100 | 41 | 41 | 100 | 49 | 43 | 87.76 | 29 | 29 | 100 | 0.002 | |||
消毒液 | 9 | 9 | 100 | 9 | 9 | 100 | 12 | 12 | 100 | 9 | 9 | 100 | 1.000 | |||
水样 | 6 | 6 | 100 | 7 | 7 | 100 | 12 | 11 | 91.67 | 13 | 13 | 100 | 0.658 | |||
合计 | 859 | 833 | 96.97 | 1064 | 1048 | 98.5 | 1195 | 1168 | 97.74 | 1241 | 1224 | 98.63 | 0.029 |
3 讨论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检验清洁消毒效果的重要方法,是院感管理中的一种监管措施,能及时发现隐患,针对性解决问题,对临床工作意义重大[5]。202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手样监测合格率最低,与相关文献[6-7]报道的基本一致,各季度间手样的监测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这主要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够、临床工作繁忙、依从性差、正确率低等有关[8],手样监测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不规范,如手卫生力度不到位,或蜻蜓点水,或用力过猛;遗漏步骤;时间不到要求;指甲过长;外科手消毒时,洗手时手触碰到水龙头,洗手与消毒手臂过程中来回往返,擦双手、前臂时纸巾接触上臂未清洁部位等等,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举措,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意义重大[9-10],要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仍是一个管理难点[11]。湿化液不同季度间监测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为第一季度儿科和手术室监测,儿科不合格考虑为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抽取湿化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污染;手术室不合格分析为:使用的湿化瓶为大包装,使用过程中反复从大包装中拿取,增加湿化瓶污染的机会。透析液不同季度间监测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原因为第三季度血液透析室监测人员更换,该人员不熟悉采样流程,未规范使用采样试管进行采样,而是使用注射器抽取后直接送到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物表监测不合格主要考虑为科室清洁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科室对消毒工作的重视度提高,但仍有部分科室存在松懈、麻痹思想,不认真开展清洁消毒工作,清洁消毒时未按照清洁、消毒、清洁流程进行,未按照S形方式开展清洁消毒,未正确配制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浓度不达要求,部分卫生死角长期清洁不到[12],未严格落实一床一巾或一室一巾等。
环境卫生学监测不合格除了上述原因,还与环境卫生学监测频率、监测人员采样的时机、采样方法、标本送检、科室对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视度等有重要关系。重点科室监测频率较普通科室高,为每季度或每月进行监测,普通科室为每年监测1次,监测频率高,监测标本数的增加导致监测不合格的几率增加。监测人员主要为临床科室护士长和院感质控护士,院感专职人员仅进行抽采,虽然每年都对全院院感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但仍有部分科室存在采样不规范,部分重点科室如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由于科室的特殊性,监测房间可能随时都处于在用状态,导致科室监测时不能严格按照规范的采样时机进行采样;部分科室监测人员存在不会采样或采样方法不正确,导致标本被污染;部分科室存在采样后未在4小时内送检或送检时未正确运送标本。科主任对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科室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科主任不重视,导致科室院感质控小组成员不认真履职,质控流于形式,未切实开展院感质控工作。
重点科室是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空气不合格的8个科室中有7个为重点科室;物表不合格的20个科室中有17个为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样监测不合格的12个科室中有11个为重点科室;医疗用品、消毒内镜及透析液等监测不合格的均为重点科室,说明重点科室较普通科室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日常监管仍需加强重点科室管理。
针对存在问题,院感专职人员查找原因并拟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针对手卫生,除了加强培训,依从性采取院感专职人员到科室调查、从视频抽查以及进修人员暗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手卫生知识及技能采取每月每科抽取医务人员到技能中心考核,院感科和宣传科还拍摄了规范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视频供全院学习;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环境卫生学监测知晓率和规范性,除了每年一次全院大培训外,院感专职人员到分管科室开展针对性小培训,并不定期进行抽查;为规范科室清洁消毒工作,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到分管科室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要求科室落实整改;为规范含氯消毒剂配制,院感科联合宣传科拍摄了规范的含氯消毒剂配制视频,供临床学习,并到临床科室进行抽考;每次环境卫生学监测有不合格项目,院感专职人员立即同临床科室查找采样不合格可能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整改,再进行复采,直到复采合格为止;为提高临床科室院感质控小组质控能力,积极开展科室院感质控工作,医院将院感质控纳入晋升高级职称考核,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对院感小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手样监测合格率逐季上升,显示该手卫生管理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湿化液除第一季度不合格外,后三个季度均合格;其余监测项目中,空气、物表、透析液及水样第四季度较第三季季度监测合格率均为上升;结果显示整改有效。
综上所述,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薄弱环节,尤其是重点科室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保证患者就诊环境的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商辉,党菊霞,蒋斓.妇幼保健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新疆中医药,2017,35(03):99-101.
[2] 杜凤霞,赵帅,刘莉等.常规进行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辨证与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1):1745-1749.
[3]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
[4] GB 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S].
[5]黄炳花,刘怡芝,刘兴凤等.定期进行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辩证思考与探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4):3830-3832.
[6]张霞,刘永云,宋茜等.滨州市某医院2013-2015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08):790-792.
[7]温兴红,党晓燕.探究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及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改善情况[J].健康大视野,2020,(14):269+271.
[8]李雪梅,狄佳,冯诚怿.某三甲医院消毒灭菌连续三年主动监测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9,32(10):126-128.
[9]郭梦茜,张宁.助推手卫生的行为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04):863-876.
[10]程龙慧,丁洁,肖培等.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的Meta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02):126-131.
[11]肖书萍,李小芳.介入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7,32(01):89-90+106.
[12]欧志强,刘彩霞,朱庆伟等.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04):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