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管路滑脱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
关键词
管路滑脱、根因分析、防范对策。
正文
住院患者为治疗疾病而使用的导管日益增多,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的转归和预后[1] 。在我院的有床科室中90%以上是高龄、高风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精神情况、配合度均不高,因此,如何确保导管安全,防止管路滑脱也就成了我们日常工作和管理中最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是2023年1月—2024年1月通过医院无责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上报的10例管路滑脱事件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管路滑脱的防范对策,以提高导管安全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上报的10例管路滑脱事件。涉及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3-92岁;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6例。疾病类型:重症肺部感染5例,心脑血管疾病4例,肠梗阻1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10例管路滑脱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者有意或无意导致导管拔出,或因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导管意外滑脱,称为非计划性拔管,即导管滑脱[2] 。分析此10例管路滑脱的分布特点,内容包括发生的地点、时间、导管类型、管路滑脱的原因以及当班护士的工作年限。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分析,使用百分百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10例管路滑脱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分布 10例管路滑脱均发生于普通病房。大夜班(1:00-8:00)发生率最高,共5例(50%),其次为小夜班(17:00-1:00)3例(30%),白班(8:00-17:00)2例(20%)。
2.2 10例管路滑脱发生导管类型和原因 导管类型以胃管发生管路滑脱最多,有8例(80%),其次是PICC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各1例(各占10%)。管路滑脱发生原因按发生率排在3位的是:护士对患者管路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结合患者高龄、基础病多、神志情况、依从性等方便准确评估风险等级及预防措施,5例(50%);管路固定不当,未能结合患者活动、皮肤情况等及时发现固定松动情况,3例(30%),约束具未及时使用或使用不当,2例(20%)。见表1。
表1 10例管路滑脱发的导管类型和原因 | |||||||
类型 | 例数 | 构成比(%) | 原因 | 例数 | 构成比(%) | ||
胃管 | 8 | 80 | 管路风险评估不到位 | 5 | 50 | ||
胸腔闭式引流管 | 1 | 10 | 管路固定不当 | 3 | 30 | ||
PICC管 | 10 | 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约束具 | 2 | 20 |
3 讨论
3.1 管路滑脱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3.1.1 评估不到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5例(50%)管路滑脱是由于评估不到位引起。有研究[3]显示,缺乏有效的评估可导致意外脱管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院护理部参考相关文献[4] [5]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管路滑脱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管道类型,分值6分;年龄,分值2分;意识,分值6分;精神状态分值5分;病史,分值3分;导管固定方式,分值6分;活动,分值6分;疼痛/不适,分值3分;合作性,分值4分。其中,管道类型中,多管道的可累计积分,其余项目如存在多项记最高分项目,其他项不计分。评分标准:轻度危险≤8分,每周评估一次;中度危险9-12分,每周评估两次(每隔3天);重度危险≥13分,每天评估一次。护理部对全体护士进行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使用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导管滑脱的评估能力。同时对高危患者在床边放置预防导管滑脱标识并做到 班班交接。每季度组织护士对导管滑脱不良事件进行学习。增加护士对导管滑脱危险因素的认识。对出汗或渗液较多者加强巡视, 及时更换敷料。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护士的对患者导管滑脱风险 意识和对危险因素的评估能力,降低了导管滑脱的发生。
3.1.2固定不当。对8例胃管的固定方法具体分析发现,使用胶布固定的胃管的滑脱率较高。针对此问题,将胶布改为黏度更好的 3 M 加压绷带,并使用 3 M敷贴贴在面颊部再次固定导管。对有特殊情况 (出汗、渗液多 )的患者,与医生沟通给予缝线固定;多巡视,发生松动及时更换。
3.1.3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约束具。本研究中有 3例患者因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或烦躁不安等,因约束不当导致患者挣脱约束具自行拔管,针对此问题,将约束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有的普通约束带改为约束手套,增加棉垫缝合于约束带接触皮肤的棉布上,棉垫大小超出棉布外,同时将手套尺侧腕部缝制于棉垫上,手套背部带开窗利于观察血液循环,最后将 1块硬质布板缝制于手腕尺侧上下 10 cm处。 约束时将患者的手戴人手套内,约束带绕棉垫系紧。对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因固定不良而导致导管滑脱的发生。
3.1.4健康教育欠缺。知信行理论[6]认为,健康教育的知识和信息是患者建积极的态度并改变健康行为的基础。因此,针对此问题制定相应对策:(1)留置导管后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讲解导管放置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床上翻身、体位变换、穿脱衣服、打喷嚏、咳嗽等情况下保护导管预防脱出的方法,使患者及家属配合。 (2)当患者由重症室转入普通病房时,护士应警惕脱管的危险性,再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属在预防导管滑脱的作用。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口头讲解、发放文字材料、播放PPT或视频以及结合图册说明的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导管护理常识。
3.2防范对策
3.2.1 加强普通病房患者的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10例 (100%)导管滑脱均发生在普通病房。郑艳等[7]研究发现,当导管滑脱发生时,陪护家属入睡或不在患者身边的比例达 69.12%。因此应将普通病房的患者及家属作为预防导管滑脱的重点教育人群, 特别是刚从重症室转出普通病房的患者,高危患者必须有家属陪伴,并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的重要性以及携带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预防导管滑脱的方法,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同时护士应加强对带管患者巡视。及时发现导管松动或渗液较多等可致导管滑 脱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处理。
3.2.2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5例 (50%)导管滑脱发生在大夜班(1:00-8:00),其次为小夜班(17:00-1:00)3例(30%),白班(8:00-17:00)2例(20%)。分析原因可能为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可出现无意识拔管行为,有研究报道[8]患者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患者情绪容易烦躁而出现拔管行为。夜间护士配备少、容易出现工作倦怠也可能导致夜间巡视不到位,危险因素不能及时被发现而出现脱管。白班护士呢,因执行的医嘱多,工作量大且集中,导致护士对患者的评估及观察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合理排班是关键,对白班护士要求每进入一间病室进行治疗或护理操作时,同时对同病室的患者导管情况进行 评估,对下床活动患者随时宣教预防导管滑脱对策; 夜班则视科室人员情况,增加两头班护士,在 4:00--8:00早上较忙的时间段 协助大夜班护士的工作。并增加对患者的巡视次数。
3.2.3加强重点管道的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导管类型中以胃管发生导管滑脱最多,有 8例(80%)。 分析原因,管路固定方法不当为导管滑脱的前三位,因此通过固定方法的改进提高导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在导管外标记置管的深度,每日更换固定胃管的绷带,出现松动时及时更换。对鼻腔分泌物多的患者可采取 3 M加压绷带加系带双重固定法[9],在胃管出鼻孔处用系带打松紧适度的死结后经 两侧耳廓上绕于枕后并在 一侧耳后固定,增加胃管固定的牢固性。
【参考文献】
【1】 郭雅娇,薛水兰,黄荔红,等.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平台的 构建及应用.护理学杂志,2013,28(2):63—64.DOI:10.
3870/hkzz.2013.02.063.
【2】刘 霞,杨贵云,张 泓,等.导道滑脱风险跟踪评估监控流 程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o):5—7.DOI:10.
3870/h~zz.2014.20.005.
【3】宋雪苹,张淑敏,崔欢欢.21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 对策[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6):1026— 1029.DOI10.3877~ma4.issn.1673-9450.201 1.06.032.
【4】贾金丽,潘爱红,艾皖平.高危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 表在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防范中的应用[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25—2326.DOI:10.3969~.
issn.1002—1256.2011.14.067.
【5】蔡晓博,赵玉英,白小芹.心胸外科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 度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6A):43_45.
DOI:10.3969~.issn.1008-9969.2011.11.014.
【6】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 37.
【7】郑艳,林旭波,邵文娟,等.普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 临床特征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A):52—54. DOI:10.3969~.issn.1008-9969.201 1.01.017.
【8】贾金丽,潘爱红,艾皖平.高危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 表在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防范中的应用[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25—2326.DOI:10.3969~.
issn.1002—1256.2011.14.067.
【9】蔡晓博,赵玉英,白小芹.心胸外科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 度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6A):43_45.
DOI:10.3969~.issn.1008-9969.2011.1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