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符静莹

海南大学 海南省 海口市 570228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现代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学业压力、社交期望的影响,以及日益变化的家庭结构,使得他们的心理韧性成为迎接生活挑战的关键要素。在这个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成为理解和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有力框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通过相关策略,如何有效提升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青少年

正文


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探索、成长和变革的时期,然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给这一阶段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学业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的增加,都使得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背景下,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关注个体优势和发展的视角。

一、心理韧性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心理韧性成为一项重要而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其意义在于深刻影响着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和逆境时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优点、强项和积极体验,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和缺陷的观点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心理韧性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具有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克服困境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潜力。心理韧性在积极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一种积极适应力量,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调整面对的负面情境。通过培养和提高心理韧性,个体能够更灵活地面对挫折,不轻易被困难击垮,而是通过积极的心态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积极适应的心理过程有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二、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的关联

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个体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的积极心理素养。

1、适应性思维和应对机制: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共同强调适应性思维和积极的应对机制。心理韧性使个体更具有应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而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乐观主义和积极情感则为个体提供了更有益于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心态[1]

2、目标导向和意义感: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关联紧密的另一方面是它们共同关注个体的目标导向和寻找生活中的意义。心理韧性使个体更能坚持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强调个体通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乐观主义和希望: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乐观主义的重要性,而心理韧性恰好是个体保持乐观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心理韧性使个体更有能力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和机会,这与积极心理学追求建立积极世界观的目标相契合。

三、现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现状

现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现状呈现出复杂而多面的特征,受到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共同塑造。一方面,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展现出一定的心理韧性,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扰。

1、社会压力和竞争: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施加了巨大的学业、社交和职业竞争压力。高考、升学压力以及社会期望可能导致青少年面临巨大的心理挑战,需要适应和克服。

2、社交媒体的影响:青少年在数字时代生活,社交媒体的普及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交媒体可能导致自我比较、焦虑和社交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社交支持网络。

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有重要影响。稳定的家庭、亲密的家庭关系和支持性的家庭氛围可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2]

4、教育体系:学校和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育压力、学业负担和教育体制可能塑造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

四、青少年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

(一)情感智慧培养

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下,情感智慧的培养被认为是塑造青少年心理韧性的至关重要环节。情感智慧覆盖了情感认知、理解、表达和有效管理,是青少年应对生活挑战时的关键素质。通过教育和实践,青少年能够学习认知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情感的来源、类型及其对身心的影响。这种认知有助于建立更强大的自我意识,使青少年更能够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情感智慧培养强调帮助青少年理解情感的深层含义,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情感。通过有效的情感表达,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3]。这不仅有助于满足社交需求,同时促进了心理韧性的发展,使他们更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智慧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处理各种情感挑战。通过学习采用积极的应对机制,如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他们能够更健康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目标设定与积极心态培养

目标设定与积极心态培养是一项深具启发性的策略,为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鼓励青少年设定明确的目标被视为塑造积极心理特质的重要一环。帮助青少年制定可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是关键的一步。这些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促使个体挖掘自身潜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可行性,防止过度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在培养积极心态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激发积极的自我对话。通过引导青少年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他们能够更灵活地应对挑战,将困境视为成长的机会。这样的积极自我对话有助于构建一种乐观、希望充满的心态,提高对未来的信心和抗挫能力。

培养积极心态使青少年更加乐观、自信,这不仅有益于他们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积极心态不仅是适应变化和压力的利器,更是助力他们实现个人目标、掌握自己未来的强大引擎。

五、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到情感智慧的培养使青少年更具情感适应性,能够理解并巧妙地处理情感波动。这不仅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为建立积极社交关系提供了基础。而目标设定与积极心态培养的策略则在引导青少年设定明确目标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积极心态,使其更具有抗挫折和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烨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20,(01):54-55.

[2]付静蕾,陈红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韧性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2,11(20):32-34.

[3]王云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路径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3,(04):64-65.

作者简介:符静莹,性别:女,出生年月:20022月,民族:汉族,籍贯:海南省东方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网络工程,自我损耗,正念,心理韧性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