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有何区别?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血栓是血管常见疾病,其的发生原因主要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帮助人体在外伤、流血情况下发挥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过程中若凝血-抗凝机制平衡被破坏,便可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于动静脉、毛细血管等整个循环系统部位,患有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炎
等疾病可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同样年龄因素、长时间制动,如瘫痪、久病和术后长期卧床、长期伏案工作、不经常运动等情况下,肢体肌肉活动不足,静脉回流功能受限,导致血流淤滞,易诱发血栓。血栓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而根据血栓的形态不同还可以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和红色血栓、透明血栓。血栓中的分型,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区别有哪些呢?
1.发病原因不同
静脉血栓虽然在全身各处静脉也会发生,但大多数发生在下肢,经常会在小腿深静脉瓣的瓣尖或者肌间静脉丛的静脉窦内形成,尤其是小腿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位置,被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为紧急严重的后果是血栓随着血流到达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因为解剖结构不同,静脉血栓一般不会到达颅脑,除非解剖结构存在异常如心脏畸形等因素,才有可能发生,但概率很低。疾病如果进入慢性期,可以出现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产生腿部肿胀,肢体沉重,皮肤变色甚至溃疡等后果,影响生活质量,但并不会导致截肢。大多数动脉血栓的发病原理,是在患了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与一般的硬化最大区别就在于“粥样”,也就是说血管在正常老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粥样”的特点。是一种粥样斑块沉积在血管壁并造成动脉狭窄的疾病),血管内壁已经有 “粥样”斑块(动脉壁内层积聚的异常物质,呈粥样)的基础上。当附在血管壁上的斑块出现破裂,血小板会立即聚集,并召集其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在破损的血管处凝结成块,产生动脉血栓,最先形成血小板血栓。静脉血栓虽然在全身各处静脉也会发生,但大多数发生在下肢,经常会在小腿深静脉瓣的瓣尖或者肌间静脉丛的静脉窦内形成,尤其是小腿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位置,被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临床症状不同
静脉的功能主要是引流血液,静脉堵塞会导致组织和器官淤血,出现水肿,胀痛,皮肤温度增高等表现。典型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就会出现下肢的增粗,水肿,疼痛,皮温增高等表现。动脉血栓主要影响到组织供血,会产生因供血不足导致的各类症状。典型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会感觉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凉,苍白,严重者出现足部的坏死。如果血栓堵塞供应头部或者心肌的动脉,就会导致脑梗塞或者心梗发生,出现头痛、胸痛等症状。
3.治疗方法不同
动脉的急性血栓,富含血小板,颜色会发白一些,被形象的称为白血栓;静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网中的红细胞,含有相对较少的血小板,所以被称为红血栓。因着血栓成分不同,动、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也有所差异。针对凝血过程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治疗动脉血栓,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所以要抑制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为主,另外两种药物为辅。而抗凝药物则是治疗静脉血栓,纤维蛋白是静脉血栓的主要成分,抗凝药物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用药。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并非截然不同,动脉血栓更常见的是混合血栓,头端是典型的白血栓,后续蔓延的部分则可以是红血栓,因此用药需要专科医生结合具体的病情来选择。
4.动、静脉血栓的预防
动脉血栓需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冬季时候,因为在冬天时候,血管是最容易收缩痉挛的,这个时候会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一旦情绪激动的话,会很容易让病情加重。选折合适的运动,运动形式以中速步行、慢跑、游泳、跳绳、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吸烟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因此,建议戒烟。而静脉血栓预防,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戒烟、戒酒。避免进食含糖高、易产气食物,忌食辛辣、油腻食物,病情许可,多进食汤、水。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避免穿紧身裤,可穿束腿长筒袜或梯度弹力袜。卧床病人进行主动或被动床上肢体活动,并将腿抬高到心脏以上水平,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病情允许协助早期下床活动。
血栓形成对人体健康有害,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此有必要及时了解和预防。动脉血栓形成更具威胁性,而静脉血栓形成更像是一个无声杀手,它们都伤害着人体的血管,危害人体健康。认识动脉和静脉血栓的区别并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