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狐惑病的证治源流及探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心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

从《金匮要略》出发,以动态观及整体观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狐惑病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发放等方面进行探讨,构建狐惑病的完整诊疗体系, 更清晰明了的认识狐惑病。


关键词

金匮要略;狐惑病;证治源流;诊疗体系

正文


Abstract: Based on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the dynamic view and the holistic view were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fox puzzle disease, the comple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fox puzzle disease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aspects of disease nam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golden chamber synopsisfox puzzle diseasesyndrome treatmentorig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狐惑病最早出自于汉代《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书中对其相关论述十分简略,仅有三条条文与之相关。对于古代狐惑病的相关记载,大部分基于对原文中字面意义的论述,未曾有明显的突破。而从现代临床医学角度出发,一般认为狐惑病与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 , 又称白塞氏综合征, 或口、眼 、生 殖器三联综合征)相类似。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采用现代医学治疗“狐惑病”,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传统医学疗法却有一定效果。当然,尽管如此,对于狐惑病的诊疗也是中医界的难以攻克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今对于狐惑病的诊疗大部分在于病情发展某一阶段上的治疗,而缺乏对于病情的诊断、发展规律的总结。所以,应从古至今,从文献至临床,构建起该病的完整诊疗体系,从而建立起诊断治疗的规范化。

1.病名

狐惑病最早出自于《金匮要略》,仲景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的原文第10条中提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而为何命名为“狐惑”?自古以来许多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更是有许多人提出了质疑。如清代有医家提出,狐惑本为“虫蚀咽喉”,而“何惑之有”?这样想,一定是有字的误传。而当真如此吗?我们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看,自《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改狐惑为“狐蜮”后[1],在近现代历史上,很多医家医家对狐惑之名也是多有争议的。现如今,对于两种说法均有解释,其中的“狐”字,便是大家熟知的狐狸。而“蜮”字呢,《说文》中解释其为“短狐也”,《本草》中解释为“射工,盖以含沙射人为灾”[2],也就是说,“蜮”在古时指的是一种能够含沙射人的动物,是有害的。通过这两个字我们能够得知,“狐蜮”二字并不是直接写出患病的病机,而是表示本病的发病部位隐藏不定,患处如虫烂无法控制,同时也指出了本病的的发病悄然,不可预料,犹如虫蚀。更表明了历代的医家对于此病捉摸不定的困惑。而“惑”字呢,也表明了此病的发生伴随一定的情志症状,由于症候的此起彼伏,导致患者的内心惶恐不安。

2.病因病机

关于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医家有着他们的见解,其中大多数的医家认为狐惑病的病因与湿热虫毒内蕴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因伤寒所伤,但不能否认的是,此病的发生与湿热有关。首先,狐惑病发病涉及脾、胃、肝经[3],口咽部溃疡,涉及脾胃,口咽本是脾胃之门户,脾胃湿热、胃气不和会导致升降失司,便会伤及血分,导致溃烂;另外,口咽部系与肝经,肝脾火旺,导致湿热下注,同时肝经绕二阴而过,导致口咽、二阴处皮肤溃烂化脓;同时,狐惑病又伴有心神不宁,心火上扬,湿热蕴积化毒,其症状类似于伤寒,但又不是伤寒,湿热烦扰心神,所以“默默欲眠,但又目不得闭”[4]。狐惑病晚期,病程拖延较长,导致本体过虚,肝肾阴亏,或脾肾不足,或脾肾阳虚,最终,成为虚实错杂之证。当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久居潮湿质地、饱经风霜、产后郁阻化热、情志不佳均可以导致狐惑病的发生。总结出来,早期狐惑病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正气亏虚,才致使邪气有侵入的空间,导致狐惑病的病程漫长,难以愈合,反复发生。

3.经方治疗

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对于狐惑病的治疗,着重强调了甘草泻心汤。当然,基于前文论述,狐惑病是由于体内的湿热久蕴,损伤心、肺、肝、肾,导致咽喉及二阴的溃烂损伤,并且病中导致中焦脾胃蕴化失司,饮食不节,伴随有心神不安宁[5]。至此,仲景选择了甘草泻心汤,用于清热解毒、扶益正气。方中君药选用生甘草,思考得知,生甘草的重用是源于半夏泻心汤,在许多医方、医案中,也不难见到大量的甘草用于治疗渗出性疾病或外科溃疡中,由此可见,甘草对于修复黏膜即安全又有效,其被称之为国老也有一定的缘由。其次,甘草泻心汤中黄芩与黄连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配合用于清热燥湿十分有效,同理,在《金匮要略》中,治疗浸淫疮,也同样可以看到黄连的影子。另外,黄连仍可以用来除烦,所谓“泻心汤”,狐惑病中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症状,黄连可用于除烦,参考黄连阿胶汤也可得出此结论。半夏的使用在其中也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半夏常用来对抗恶霸和恶心。同时,半夏还可用于安眠,狐惑病原文中提到“卧起不安”,是可以通过半夏来改善的。最后,方中同时,甘草泻心汤作为仲景的代表方剂,在伤寒论中也有提及,用来治疗脾虚下痢,当然,其方剂组成与《金匮要略》中也有所区别,其中减去了人参,对比来看,《金匮要略》中狐惑病较《伤寒论》脾虚下痢相比,虚痞更为严重,适当需要加用人参,同大枣一起和胃调中,十分适合[6]。全方经仲景调整,十分适合治疗狐惑病,清热解毒,泻心扶正,沿用至今。

若狐惑病发展迅猛,已经生脓,在《金匮要略》原文中提及,可使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当化脓之时,此时病势会比较局限,对脾肾的伤害已大大减轻,所以患者可以适当进食。这时使用赤小豆当归散较为适宜。赤小豆当归散,用于治疗下焦湿热,此时必定伴随二阴腐蚀溃烂,并有汗出、心烦,目赤等阵装,甚至两目四眦皆黑,表明溃脓已成,需要利用清利湿热,排出清热解毒之脓,防止血瘀[7]。借用赤小豆生芽,取其生气,用来助肝胆之气,逐瘀血、消脓肿。当归辛温和血,擅长治疗各种血病,并且可以理气,此处使用当归也可参考仲景在《伤寒论》中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的使用,借当归的芬芳醒脾理气,用来补肝血、和肝气。本方中,有一味不可忽视的药物——浆水。不得不承认,浆水的存在,也类似于一味药,浆水本身具有清热利湿的功用,更多的医家使用此方药会发现,浆水用来作为清热利湿的药物,功用更甚于赤小豆。在此方中,浆水与赤小豆配合应当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外治

在狐惑病的外治方面,在历史的源流中,我国传统医学也留下了许多经典方剂。《金匮要略》原文中有写到:“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蚀于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这里的雄黄、苦参汤都是张仲景采用熏洗法来治疗狐惑病中前后二阴溃烂的疗法,即通过药物的燃烧或者外洗药液,使患者的皮肤或者黏膜吸收药物的药性,来使药物的药力发挥到最强的方法[8]。当然,这样的方法仍沿用至今,可以说,这是现代中医对于汤药、药材进行熏蒸,作为中药药浴的先驱了。在治疗狐惑病中,仲景多用苦参、雄黄,这是由于狐惑病的病因,利用其燥、湿的特性,来杀虫止痒。苦参,是大苦大寒之品,能够作为很好的清热、祛湿的效果。它的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等都十分相近,但根据临床的实验表明,苦参的苦更烈,所以他燥湿的效果也就更有效,所以他燥湿杀虫的功效也就比黄芩、黄连、龙胆更好[9]。由于狐惑病“土湿木陷 ,郁而为热 ,化生虫匿 ,蚀于前阴”,所以使用苦参汤十分有效。而雄黄也是“治疮杀毒要药”,近代经常使用其治疗湿疮、皮肤瘙痒等病。利用雄黄苦辛的特质,能够杀虫、燥湿、止痒。历代医家至今仍沿用仲景的治疗,仍十分有效。

5.总结

总结至今,可以了解到,狐惑病作为中医的疑难杂病,至今仍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拓展。单纯探究病因病机可以发现,狐惑病因湿热所致,湿热蕴积所生虫毒,伴随自身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所生。在治疗方面,内外同治仍是至今最有效的方法,以辩病、辩证为主,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质,早期以内服为主,清热祛湿,伴以平衡寒热,患部则主要使用熏洗法,主要病位基于二阴处。后期内服重在扶正祛邪。另外,还可根据不同脏器的病情轻重配合加减方药[10]。内外同治,疗效更甚。综上所述,狐惑病并不只对应白塞病,其症状可以对应当今现代一夜的很多种疾病,更见于不同疾病对于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体质中所出现的症状[11]。对于狐惑病的诊疗,仍需把握整体性和其动态性,掌握其发病规律,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把控疾病的发展,构建起该病的完整诊疗体系,从而建立起诊断治疗的规范化,增加该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 娄玉钤. 狐惑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 007(003):54-59.

[2] 刘宁, 贾春华. 基于螟蜮隐喻的狐蜮病解读[J]. 中医杂志.

[3] 林伟刚, 马晓峰. 浅述狐惑病诊疗体系的构建[J]. 四川中医, 2008(01):20-21.

[4] 杜晓萌, 钱先. 钱先教授结合《金匮要略》论治白塞病[J]. 吉林中医药, 2019, 39(03):294-296.

[5] 徐重明, 白迎堂, 汪自源. 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J]. 河北中医, 2010, 32(001):58-59.

[6] 陈永, 王慧, 管剑龙.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的近10年研究概览[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029(002):412-414.

[7] 李华英, 段颖, 刘士霞. 赤小豆当归散加减治疗白塞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011):58-59.

[8] 万鹏, 陈云慧, 乔峰妮. 《金匮要略》外治方药探析[J]. 中医外治杂志, 2011(06):63-64.

[9] 张常宁. 苦参汤外用治疗湿热、血热性皮肤病[J]. 四川中医, 2003(12):73-74.

[10] 刘维. 《金匮要略》中皮肤病论治探微[J]. 陕西中医, 2006(11):1445-1446.

[11] 杨玥, 阳伟红. 近3年狐惑病研究述要[J]. 河南中医, 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