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
正文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呼吸系统发生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种疾病,主要与吸烟、大气污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失调等有关,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严重的话即使是不在体力劳动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可导致外周气道阻塞,最终并发呼吸衰竭[1-2]。此类疾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不适,还会伴随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必要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心理方面的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25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均伴随呼吸衰竭,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130)男46例、女8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89±5.34)岁;病程:0.5~7年,均值:(3.67±0.25)年。观察组(n=130)包括48例男性患者与82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56~80岁,平均年龄为(67.96±5.23)岁;病程:0.7~7年,均值:(3.81±0.33)年。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介绍治疗方案、说明用药方法、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常规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热情接待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相关疾病知识,缓解因认知不足而导致的紧张、恐慌,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典型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向患者传达乐观的信息;向家属说明家属关怀的重要性,告知家属日常要多陪伴、关心患者,予以患者充分的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利用空闲时间多陪患者谈心,解开心结;定期组织病友集体活动,让患者感受来自病友的支持与鼓励,营造舒适的环境。
1.3观察指标
按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均计分0~80分,评分越高说明负面心理状态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护理后,两组的负面心理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较低,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n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130 | 48.29±3.64 | 36.29±2.48 | 52.12±4.08 | 34.07±2.53 |
观察组 | 130 | 48.42±3.75 | 22.12±1.31 | 52.19±4.13 | 25.45±2.01 |
t值 | - | 0.386 | 13.305 | 0.419 | 10.428 |
P值 | - | 0.102 | 0.016 | 0.348 | 0.029 |
3.讨论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换气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除了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发绀、神志改变、心率加快等症状。此类疾病受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较大,发病后日常生活难以保持正常,还需要及时干预,解除疾病对患者身心与日常生活的障碍[3]。此类患者在发病与治疗期间也会面临一定的心理问题,还需要重视此类问题,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4-5]。如以上结果所示,护理后,观察组的负面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强调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稳定其精神状态,同时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护患的友好交流中,患者的需求可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满足,让护理人员更加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减轻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障碍。
综上所述,就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而言,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好转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苏欣,邓婵,郭丁等. 心理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 (07): 190-192.
[2]华艳.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J]. 智慧健康, 2021, 7 (13): 145-147.
[3]丁艳. 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1, 16 (02): 81-82.
[4]卢晓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S1): 255-257.
[5]苏玉玲.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 (09): 8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