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医针刺;中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
正文
中医认为脑梗死、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而引起中风的原因与内外因素均具有相关性,是由于患者本身气血虚弱,加上情志失调,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气血逆上所致。中风患者大多合并患有相关并发症,其中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病率最高。本次研究当中,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中医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信息
对本院60例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抽签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中医针刺治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而且符合中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出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足、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障碍、精神障碍患者。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18例、12例,患者的年龄在50岁至80岁之间,组内年龄均值为(63.6±3.2)岁。而观察组的30例患者当中分别包含17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区间在50~80岁,平均为63.5±3.4岁。
比较上述两组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法,即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展开用药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不断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症状,控制疾病发展。对患者加以康复训练,从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当患者能够自主下床以后,对其进行协助干预,促使上下肢正常运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其展开针刺治疗。选择穴位:百会、极泉、曲池、尺泽、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大冲、绝骨。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每天一次,一周六次。针刺过程当中使用一次性针刺,进针大约在0.8和1.2寸,捻转30秒,所有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均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评定本文研究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计量数据经由()表述,t检验获取处理结果,计数资料经由(%)表述,χ2检验获取处理结果,通过分析如果P值<0.05,则表示具有影响。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所患者肢体运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2组中风后患者的各项评分()
组别 | NIHSS | FMA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3.52±2.45 | 17.55±3.29 | 56.60±3.21 | 60.73±2.73 |
观察组 | 33.54±2.47 | 10.56±3.20 | 56.63±3.20 | 63.52±2.56 |
t | 0.974 | 6.502 | 0.028 | 8.93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如今,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中风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疾病会伤害患者的机体健康,还会损害患者的身心,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展开治疗[1-2]。
从中医角度出发,中风发生后,分成外风与内风,类风主要指的是内伤病症,而外风指的是外感风邪[3]。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患者极易出现脑脉痹阻、半身不遂、昏迷等临床症状,尽管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控制病情发展,然而部分患者在常规使用药物以后,仍然会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常规的西药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脑细胞缺氧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目的。
总的来说,在常规西医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患者加以中医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孙龙军. 中医康复疗法联合针刺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2):26-28,32.
[2] 刘雪锋,陈高伟,刘悦. 中医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9):1205-1206.
[3] 李仁和. 补阳还五汤配合中医针刺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8):108-110.
作者简介: 胡燕坡(1987年3月),男,汗族,吉林省辽源市,大学本科,就职于辽源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擅长偏瘫、面瘫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诊治,可自行开展针灸,局部注射及小针刀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