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病原菌感染、分布特点和环境监测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高丹,谢建宁,邱世洁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基于病原菌主动筛查分析2022年1月-1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患儿、同期病房环境和医务人员病原菌检出情况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和医务人员及同期病房环境进行采样进行病原菌主动筛查。结果:共采集各类标本3263份,其中阳性标本816份,阳性率为25.0%。医务人员标本141份,阳性35份,阳性率为24.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结论:新生儿病房中患儿病原菌定植率高,环境和医务人员均有一定程度的带菌,进行患儿、环境和医务人员的主动筛查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的基础。


关键词

主动筛查;病原菌;医院感染;新生儿科

正文


Analysi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ctive Screening in Neonatology Department

Gao Dan, Xie Jianning, Qiu Shijie

Infec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Fosh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Guangdong Foshan 528000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active screening of pathogenic bacteria,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s in newborns, ward environments, and medical staff of Fosh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reci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s in newborns. Method: Children and medical staff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Fosh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 as well as the ward environme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for active pathogen screening. A total of 3263 specimens of various type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816 were positive,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25.0%. Out of 141 medical staff specimens, 35 were positive,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24.8%, mainl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MRSA. Conclusion: Th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rate of pediatric patients in neonatal wards is high, and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staff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arrier. Active screening of pediatric patients, the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staff is the basis for early detection, isola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Key Words Active screening; Pathogenic bacteria ; Hospital infection; Neonatal department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集中收治危重新生儿患者,患者病情严重,通常需要进行较多植入性操作,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集中的场所,其院内感染率比普通病房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存在严重的潜在影响[1]。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是近年来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主动筛查病原菌的目的是早期掌握病原菌的定植或感染情况,尽早采取防控措,在重症监护病房被广泛应用[2-3]。但在新生儿科开展较少,且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仅针对患儿、医务人员、环境三者中的单一方面进行,难以掌握整个新生儿中病原菌的时空分布情况[4]。为早期发现病原菌的时空分布特点和相互之间传播规律,进而针对性的采取精准防控措施,为更好地做好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同时进行三者大规模、全覆盖的主动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349例患儿、141名医务人员及同期病房环境。按照新生儿病区分为NICU组(n=655)、早产儿组(n=428)、恢复组(n=266)。NICU组男340例,女315例,日龄1~27 d,平均(11.64±2.86)d;早产儿组男246例,女182例,日龄1~24 d,平均(10.81±2.71)d;恢复组男146例,女120例,日龄1~28 d,平均(12.79±2.95)d。

纳入标准:①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②出生28 d内;③新生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畸形患儿;②严重低体重患儿;③中途转院者。

方法:①采样。a.患儿采样:入院时每位患儿采集肛拭子和咽拭子,此后每周采集一次。NICU组采集所有患儿,早产儿组、恢复组各随机抽取10名患儿。各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不限。b.医务人员采样:每月一次,采集咽拭子。NICU组采集47名医务人员,早产儿组、恢复组各随机抽取10名医护人员。如遇紧急情况如发生院内感染时,可临时增加采样。c.环境采样:每周一次。包括设备带、温箱、输液泵、监护仪表面、工作台面、治疗车表面、水龙头内表面、水槽。NICU组每床设备带、温箱、输液泵、监护仪表面采样;早产儿组、恢复组按每室随机抽取5处设备带、温箱、输液泵、监护仪采样。②病原菌检测:a.微生物培养:将标本接种在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嗜血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内孵育18~24小时。b.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完成微生物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观察指标:①分析新生儿科病原筛查情况;②统计新生儿科感染及定植的构成情况及新生儿科感染的细菌类型;③分析新生儿科环境及医务人员筛查结果。

统计学分析:采样完成后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资料录入,利用计算机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8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科患儿病原菌筛查情况分析:共采集1349例患儿肛咽拭子标本2698份,所有留取的标本已做细菌培养,共取得阳性标本722份,其中肛拭子317份,咽拭子405份,阳性率为26.8%,阳性标本中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3.8%和22.6%。检出的病原体中有183例为多重耐药菌,占25.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溶血葡萄球菌,其中粘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中耐药菌比例较高。见表1。 

1 新生儿科患儿病原菌筛查情况分析

病原体名称

 阳性数

  百分比(%)

耐药菌例数

耐药菌占比(%)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172

23.8

47

27.3

大肠埃希菌

163

22.6

116

71.2

鲍曼不动杆菌

74

10.2

0

0

铜绿假单胞菌

65

9.0

1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

59

8.2

2

3.4

阴沟肠杆菌

56

7.8

0

0

产酸克雷伯菌

22

3.0

0

0

支原体属

22

3.0

0

0

黏质沙雷菌

15

2.1

14

93.3

白色念珠菌

11

1.5

0

0

产气肠杆菌

10

1.4

0

0

肺炎克雷伯菌

10

1.4

0

0

植生拉乌尔菌

10

1.4

0

0

无乳链球菌

6

0.8

0

0

溶血葡萄球菌

5

0.7

3

60.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5

0.7

0

0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

3

0.4

0

0

近平滑念珠菌

3

0.4

0

0

科斯枸橼酸杆菌

3

0.4

0

0

奇异变形杆菌

2

0.3

0

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

0.1

0

0

粪肠球菌

1

0.1

0

0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1

0.1

0

0

流感嗜血杆菌

1

0.1

0

0

热带念珠菌

1

0.1

0

0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1

0.1

0

0

合计

722

100

183

25.4

 

患儿病原菌定植或感染情况分析:筛查出的722例病原体中,大部分为定植菌,占70.1%,社区感染占26.2%,医院感染的占2.8%,见表2。

表2  新生儿科患儿病原菌定植或感染情况分析

项目

例数

构成比(%)

社区感染

140

19.4

社区感染重复

49

6.8

医院感染

12

1.7

医院感染重复

8

1.1

定植

289

40.0

定植重复

217

30.1

污染

7

0.9

合计

722

100

患儿定植菌情况:对定植的506例病原体进行分析,定植数量最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比27.5%和19%,见表3。

3  新生儿科患儿病原菌定植情况分析

病原体名称

例数

构成比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139

27.5

大肠埃希菌

96

19.0

铜绿假单胞菌

62

12.3

鲍曼不动杆菌

56

11.1

阴沟肠杆菌

43

8.5

金黄色葡萄球菌

39

7.7

产酸克雷伯菌

12

2.4

肺炎克雷伯菌

10

2.0

黏质沙雷菌

10

2.0

植生拉乌尔菌

9

1.8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5

1.0

其他

25

5.0

合计

506

100

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对患儿筛查出的20例医院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其中有8例是重复检出,医院感染的有12例,见表4。

4  新生儿科患儿病原菌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病原体名称

例数

构成比(%)

大肠埃希菌

8

66.7

阴沟肠杆菌

2

16.7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16.6

合计

12

100

环境采样结果分析:环境物表标本425份,阳性标本59份,阳性率13.9%,其主要病原体分布见表5。

表5  新生儿科环境筛查结果

病原体名称

例数

构成比

铜绿假单胞菌

21

35.6

阴沟肠杆菌

7

11.9

肺炎克雷伯菌

11

18.6

金黄色葡萄球菌

8

13.6

鲍曼不动杆菌

3

5.1

其他

9

15.2

合计

59

100

医务人员咽拭子筛查情况:141名医务人员采集咽拭子标本141份,其中阳性35份,阳性率24.8%,其主要病原体分布见表6。

6  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咽拭子筛查情况

病原体名称

例数

构成比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62.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3

37.1

合计

35

100

 

讨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neonatalinfectiousdiseases,NIDs)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每年新生儿死亡因素的29%。新生儿由于住院时间长,护理、操作多,且由于其护理的特殊性,医务人员数量众多,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长,医务人员身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手接触、咳嗽、喷嚏等传播至患儿或污染医疗环境;医疗环境中的病原体又可通过医务人员手操作传播给患儿;患儿或医务人员所携带的病原菌也可能污染环境。总之,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交叉传播,三者携带的病原体呈现动态变化特点。因此,同时对三者的病原菌进行主动筛查,发现其分布规律,能更早发现聚集性现象,更快的采取隔离、清洁消毒、手卫生等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病原体中,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多为血液系统,与常见定植菌存在交叉。提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和手卫生,防止将患儿体内定植菌带入其他部位引起院内感染[5]

目前临床对于多重耐药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后果将极其严重。早期识别耐药菌定植有助于及时采取感染防控措施,预防耐药菌医院内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2016—2020国家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建议对高风险部门进行主动筛查,及时发现定植患者[6]。本研究显示检出的病原体中有183例为多重耐药菌,占25.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与国内较多文献报道一致。通过主动筛查能早期掌握不同患儿多重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情况,通过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落实,如严格手卫生、增多频次的环境物品清洁消毒、有效的隔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7]

有研究表明,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鼻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达24%,MASA检出率为8%[8]。本研究中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咽拭子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15.6%,MRSA检出率为9.2%。因此,加强医务人员带菌情况的管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9]

新生儿几乎不会通过手触摸环境表面而发生阳性感染,其感染来源多为医务人员的手。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到新生儿科室内环境中的媒介,被污染的环境便成了病原微生物的储存库[10]。本研究环境中病原菌检出率为13.9%,主要检出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期科室患儿筛查中也检出该菌。环境中主要分布在设备清洗间下水口、奶瓶清洗间、洗手间水龙头、病房洗手池水龙头等区域。因此,若环境清洁消毒未有效落实,预防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就没有了基础,同时重视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加强对奶瓶清洗间、洗手间、病房水龙头和下水道进行消毒工作,是防控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患儿、病房环境及医务人员的主动筛查能早期、主动发现病原菌的定植规律和分布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预防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李文进,耿苗苗,杨富,等.重症监护室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5):560-564.

[2]刘秀,窦英茹,陈巧平,等.FOCUS-PDCA程序在整建制接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中的应用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14-17.

[3]曾慧,孟庆兰,赵智高,等.一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大肠埃希菌感染败血症暴发调查与处置[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8):2837-2841.

[4]倪晓平.《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重点诠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5):3370-3376.

[5]赵丽华,孔德宝,李玉娟,等.环境清洁消毒方式的转变对ICU医院感染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1):3345-334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FPC,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6,18(5):398-400.

[7]陈丽琴,韩永慧,李伟杰,等.某儿童医院PICU一起疑似CRKP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27(12):2652-2655.

[8]潘华,黄亮,廖欢,彭紫倩,邱建平.某院2017年-2019年间新生儿科患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0,17(5):761-764.

[9]F.H.Lima:D.E.Modhaa:E.Collinsb:et al,An outbreak of two strains of OXA-48 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a teaching hospital.[J Infection Prevention in Practice,2020,2(3):15.

[10]魏广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0,3l(4):386-3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