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措施在产科分娩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科分娩室;产前产房;临床指标;并发症;一体化护理管理
正文
在医院中,产科分娩室是非常重要的科室,目前产科服务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实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措施,转变产科护理模式,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保证母婴安全[1]。相关人员以常规管理作为基础,不但优化和完善,予以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遵从以产妇为中心的理念,开展专业且高效的护理管理服务,能够获得理想的护理管理效果及良好预后,进一步改善了母婴结局[2]。本文选取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起始点范围:2018.12-2021.12)展开规范细致分析,观察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产妇分析,本次研究一共选择100例,研究时间起始点范围:2018.12-2021.12。其中,观察组50例初产妇例数为30,经产妇例数为20,年龄所在主要范围下限值、上限值为23岁、45岁,平均(34.41±3.21)岁。孕周下限值为37周,孕周上限值为41周,孕周平均值为(39.05±0.23)周。对照组50例初产妇例数为28,经产妇例数为22,年龄所在主要范围下限值、上限值为24岁、44岁,平均(34.62±3.16)岁。孕周下限值为38周,孕周上限值为40周,孕周平均值为(39.06±0.19)周。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根据产科分娩室相关标准展开基础护理。观察组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具体为:(1)合理调整结构:相关管理人员对病房分娩室的结构进行调整,分离产前区域和产后区域,整合管理产房和产前区。其中,产前区主要包括20张待产床位,7间待产室。产房主要包括:5间单间分娩室,1间隔离分娩室,1间急诊手术室。(2)合理分配工作:针对助产士、产科护士及产科医生等应该重新进行分配,明确其具体分工。助产士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产妇的产前监护、剖宫产准备工作等,同时管理和监护危重症孕妇和所有合并症孕妇。产科护士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床位安排、孕产妇健康宣教、孕产妇生命体征监测等,产科护士和产妇主动沟通,评估其不良情绪严重程度,比如:焦虑、抑郁等,帮助产妇及时排解,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产科医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高危孕妇管理,突发情况的相关管理,比如:急症剖宫产、处理难产等。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对比[3]。②两组护理质量对比[4]。③两组心理状态对比[5]。④两组临床指标对比。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后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对照组(n=50) | 18(36.00) | 23(46.00) | 9(18.00) | 41(82.00) |
观察组(n=50) | 24(48.00) | 25(50.00) | 1(2.00) | 49(98.00) |
---- | ---- | ---- | 7.111 | |
P | ---- | ---- | ---- | 0.007 |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后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组别 | 基础护理(分) | 病情管理(分) | 护理文书(分) | 护理安全(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50) | 72.35±3.21 | 80.42±4.28 | 79.05±6.27 | 84.98±2.26 | 80.33±5.32 | 88.61±3.95 | 80.31±4.67 | 86.24±1.44 |
观察组(n=50) | 72.29±2.99 | 92.21±3.52 | 80.12±6.78 | 93.52±2.05 | 80.41±5.55 | 94.58±2.94 | 80.54±4.85 | 93.76±1.24 |
t | 0.096 | 15.044 | 0.819 | 19.790 | 0.073 | 8.573 | 0.241 | 27.981 |
P | 0.923 | 0.000 | 0.414 | 0.000 | 0.941 | 0.000 | 0.809 | 0.000 |
2.3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后实际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组别 | SAS评分(分) | SDS评分(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50) | 63.42±5.28 | 58.98±4.26 | 68.61±3.95 | 59.24±5.44 |
观察组(n=50) | 63.21±5.52 | 53.52±2.05 | 68.58±3.94 | 53.76±2.24 |
t | 0.334 | 8.166 | 0.038 | 6.586 |
P | 0.815 | 0.000 | 0.969 | 0.000 |
2.4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后实际数据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
表4: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 第一产程(min) | 第二产程(min) | 第三产程(min) | 总产程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n=50) | 564.23±37.56 | 81.25±2.78 | 6.12±2.28 | 640.63±4.23 | 7.48±1.21 |
观察组(n=50) | 461.22±30.25 | 74.45±3.42 | 5.05±1.67 | 572.13±5.21 | 5.48±1.19 |
t | 15.103 | 10.909 | 2.677 | 72.175 | 8.333 |
P | 0.000 | 0.000 | 0.008 | 0.000 | 0.000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各项工作开展后实际数据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
表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感染 | 子宫无力 | 产后出血 | 发生率(%) |
对照组(n=50) | 2(4.00) | 3(6.00) | 2(4.00) | 7(14.00) |
观察组(n=50) | 0(0.00) | 0(0.00) | 1(2.00) | 1(2.00) |
---- | ---- | ---- | 4.891 | |
P | ---- | ---- | ---- | 0.026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妇产科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产科分娩室服务内涵逐渐丰富[6]。在传统的护理管理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妇生理,不符合现代化护理管理的实际需求[7]。现如今,实施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提供特殊的护理手段,将待产、分娩及康复等密切[8]。对于女性而言,分娩属于常见生理现象,也是强烈的压力来源。在分娩期间存在负面的心理因素,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较大[9]。在实际护理管理期间,采取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加强人文管理,营造良好分娩环境,开展全程规范化的护理,能够有效满足产妇的实际需求,对其母婴结局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
研究发现,在护理管理满意度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开展后研究结果呈现出升高趋势,且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在实际管理期间实施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预见性分析产妇风险,明确分娩期间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效率[11]。通过该护理管理方式,做好产房管理和产前区管理,熟悉掌握孕产妇相关情况并开展全面细致护理,有助于提高其管理方式满意度[12]。在护理质量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开展后研究结果呈现出升高趋势,且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在产科分娩室中开展科学合理管理。明确医护人员护理任务和范围,并加强产前区和产房的分离管理,合理分派相应的医疗资源,并采取合理排班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其护理质量[13]。在心理状态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开展后研究结果呈现出降低趋势,且实际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人员通过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充分了解孕产妇的实际需求开展各项工作,避免出现工作失误[14]。同时加强产妇和医务人员的沟通,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让产妇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效果。在临床指标项目中,观察组研究结果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通过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方式,合理安排护理任务,减少医护人员疲劳感。通过该管理方式,避免出现医疗事故,通过该管理方式,整合产房和产前区,开展集中化护理管理方式,保证分工更加合理,能够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获得良好预后。在并发症发生率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开展后研究结果呈现出降低趋势,且实际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际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该护理管理方式,简化护理工作程序,通过规范化和精细化的临床护理,防止工作失误,并缓解其工作压力,进一步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实施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期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随着产前产房一体化护理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明显优势,产妇的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风险降低,护理质量和管理方式满意度均升高,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庆华,唐明燕,朱敏,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1):3904-3907.
[2] 赵艳芳,张宝琴.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孕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9):1508-1509.
[3] 李贞.产科护理新模式用于剖宫产对促进自然分娩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12):1518-1520.
[4] 刘莉敏,康兰,邝庆玲,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剖宫产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2):1761-1762.
[5] 邓雅方,赵红,吴丽萍,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29(1):106-109.
[6] 弋晶晶.目标管理教学法对妇产科临床护理带教效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109-111.
[7] 张佳,骈朋云.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用药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2):360-364.
[8] 任秋香.PDCA循环管理法对妇产科手术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23,44(1):222-224.
[9] 李娟娟,赵倩,孙亚,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产科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23,20(2):106-109.
[10] 向亚丽,赵芳.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2):37-39.
[11] 贾茹,侯玉玲,刘莉玲,等.柔性管理结合扁平化责任制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护患纠纷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7):69-72.
[12] 邬丹萍,达玉婷,包蓓蕾,等.六西格玛管理法干预对妇产科急诊分诊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6):965-968.
[13] 罗庆华,唐明燕,朱敏,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1):3904-3907.
[14] 赵艳芳,张宝琴.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孕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9):1508-1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