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急救效率的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耿志杰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

目的:分析对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74例心衰患者,并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标准化护理程序,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标注化护理程序,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效率,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标准化护理程序;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急救效率

正文


心力衰竭作为重症监护室的常见病症,是指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使得排血量无法满足正常代谢需求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及体液潴留等问题[1]。在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监护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容易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情况,需要在临床护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标准化的、科学化的干预措施,以此维护患者病情,加强急救效率。本文旨在探究在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中应用标准化程序对于改善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心衰患者,并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7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在47~73岁,平均年龄为(57.43±3.2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在46~75岁,平均年龄为(57.34±3.41)岁。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研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情况下展开,并取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排除伴有意识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本次研究展开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行标准化护理程序。具体如下:①急救护理: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控,协助医生完成对患者心衰病情的评估。关注患者体表特征的变化,例如体温、肤色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并采取解决措施。对心衰患者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速率,避免对心脏造成更大负担。通常而言输液速率应当控制在30滴/min左右,每日输液量应当<1500mL。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关注,将其控制在95~98%范围内[2]。一旦出现低氧血症的问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助力,避免加重心衰病情。当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4%时,需要马上告知医生,并在其指导下服用相应的抗心衰药物,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②心理护理: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遭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到病情管理。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并通过向患者陈诉成功案例的形式,让患者能够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开展;③健康宣教:增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增强对于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同时认识到配合护理工作对于改善病情的效果,以此来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指导患者食用低盐、高热量和一些营养丰富的事物,以此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进行比较,分为接诊分诊时间、评估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心电图监护时间及总抢救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患者的急救效率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s)选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选用X2进行检验,当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比较中,研究组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1: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效率(min,±s)

组别

例数

接诊分诊时间

评估检查时间

静脉通路开放时间

心电图监护时间

总抢救时间

对照组

37

4.35±1.23

15.85±3.37

6.27±1.34

8.14±1.67

42.65±8.48

研究组

37

2.32±0.58

12.53±3.62

3.45±1.52

4.32±1.28

26.27±6.35

t


9.080

4.083

8.465

11.043

9.40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成为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心力衰竭会在短期内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问题,对于患者身心都造成较大压力[3]。通过加强对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的规范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救治效果,因此本文将标准化护理程序引入到心衰患者的护理中。

标准化护理程序作为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护理模式,重在对护理行为的规范,使得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实处,以此促进护理工作向标准化、程序化发展。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让护理人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标准化护理程序通过加强医护写作,让护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护理过程中,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意识觉醒,从而自觉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对接诊分诊、检查评估及抢救等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大大缩短了各项救治工作的时间,使得急救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于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4]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采用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促进护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使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以此来加强对于患者的急救效率,能够切实保障患者的抢救质量,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卞洁.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5):14-16.

[2]陈燕玉.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1):67-69.

[3]祝巾玉.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标准化护理程序的运用效果[J].中国标准化,2022(16):249-251.

[4]刘菲菲.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急救效率、心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32):4466-44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