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魏菊馨 张巧瑞 张娜通讯作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7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取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 IBS)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0例作为研究组(IBS组),同期接受普通双极宫腔镜电切系统治疗者55例为对照组(普通电切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灌注介质总量、灌注介质吸入量、并发症率),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推广价值。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IBS组与普通电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膨宫液介质总量、介质吸入量及出血量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并发症方面,IBS组宫腔粘连、宫腔感染发生率低于普通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穿孔及气体栓塞。而在术后随访中,阴道流血或排液、月经恢复时间方面,宫腔镜刨削系统患者均短于宫腔镜电切组,而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刨削系统组厚于宫腔镜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相比,宫腔镜刨削系统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对有继续妊娠患者子宫内膜保护性更好。这是一种有效的子宫息肉切除术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宫腔镜电切

正文


 

子宫内膜息肉(EP)是由于子宫内膜结缔组织与局部血管增生,形成的向子宫腔内突出的良性结节状息肉样赘生物,它是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之一,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无症状、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1。在诊治妇科宫腔疾病上,宫腔镜具有直视性和精准性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在EP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视为诊断“金标准”[2]。传统的宫腔镜下子宫息肉电切术易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发生纤维化修复的宫腔粘连引起不孕还可引起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子宫出血、穿孔,周围脏器损失(肠管、膀胱损伤)等。而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IBS)属于冷刀操作系统,其通过高速旋转将息肉组织连续刨削切除息肉,该过程中不使用高频电流,避免内膜电损伤具有准确切割、保护子宫内膜功能层的优势。本文对比研究IBS及常规手术的EP患者,从而评价IBS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213月—2022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EP患者115例,其中,接受IBS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设为研究组,简称IBS组;接受常规双极宫腔镜电切系统治疗的患者55例,设为对照组,简称普通电切组。纳入标准:1年龄2050岁;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多发息肉样占位2)(注:检查B超时间均应于月经干净3-7天内完成2患者相关检查检验结果无手术及麻醉禁忌症,且患者存在宫腔镜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且进行放化疗患者2急、亚性生殖系统感染;心、肝、肾衰竭急性期及其他不能耐受手术者;3合并精神异常、且不能很好沟通或随访患者。(3)随访期间失访和病历资料不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器械使用Olympus 宫腔电切镜(奥林巴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日本CLV-S190)及相应宫腔镜膨宫压力装置,膨宫液为等渗液,流速:280 mL/min,彭宫压力:110130 mmHg1 mmHg0.133 kPa),电切功率200 W。手术过程中使用环状电极自子宫内膜息肉蒂部切除。

研究组:采用宫腔刨削系统治疗。手术器械:器械采用 Karl Storz 公司妇科宫内刨削系统(Karl Storz,德国,Integrated Bigatti Shaver)。IBS系统动力主机:18002100 rmin;吸引泵:350 mLmin,膨宫液为等渗液。刨削刀紧贴子宫内膜息肉表面,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刨削旋切,并将切除的息肉组织吸出。

手术方法:术前 20 min 肌内注射 80 mg 间苯三酚注射液(国药准字号:H20046766,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4 mL40 mg)软化宫颈。患者取妇科手术常用体位:膀胱结石位,待麻醉满意后进行常规手术区域消毒,探查子宫位置,自子宫颈外口缓慢扩张子宫颈(刨削系统扩张至9 mm,电切镜扩张至10 mm)。在直视下将宫腔镜置入宫颈管、宫腔,然后开始手术计时。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灌注介质总量、膨宫液吸入量、出血量。手术时间是从膨宫成功开始至息肉完全切除的时间差。灌注介质吸入量灌注介质总量-术后灌注介质剩余量。(2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子宫穿孔、宫腔粘连、宫颈管粘连、宫腔感染、气体栓塞。(3)术后随访比较术后阴道流血、排液时间、月经恢复所需时间;术后一月复查B超监测有无宫腔占位,了解手术切除率;术后2月月经中期行B超监测内膜厚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c2检验单元格期望值小于5时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年龄、孕次、息肉大小、息肉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可进行比较,见表1

指标

 

研究组n=60

对照组n=55

t/Z/c2

P

年龄(岁)

35.83±4.67

34.33±4.88

1.69

0.094

息肉大小(cm

1513, 16.75

1413, 17

-0.68

0.495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

15/60

14/55

孕次(次)

2

34/60

25/55

1.89

0.595


3

11/60

16/55


2

27/60

24/55

息肉个数(n

3

29/60

27/55

0.03

0.985


4

4/60

4/55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的比较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灌注介质的总量、灌注介质的入量、术中出血量。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膨宫液介质总量、介质吸入量及出血量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指标

研究组n=60   

对照组n=55 

Z

P

手术时间min

2322, 24.75

2322, 25

-4.40

0.660

灌注介质总量mL

12301180, 1298

14001290, 1500

-6.57

0.001

灌注介质吸入量mL

280268, 289

300290, 309

-6.23

0.001

术中出血mL

44,5

55,6

-4.84

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方面均未发生子宫穿孔、气体栓塞,而在宫颈管粘连、宫腔粘连、宫腔感染上,宫腔镜电切组较宫腔刨削系统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子宫穿孔

粘连

宫颈管粘连

宫腔感染

气体栓塞

研究组

60

0

1

0

0

0

对照组

55

0

8

6

6

0

c2

4.933

4.876

6.057

P

0.026

0.027

0.014

 

2.4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比较  

比较两组随访数据,在阴道流血或流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术后1月复查B超均未见宫腔占位,提示两组患者手术切净率均为100%

 

 

 

4  两组患者随访数据的比较

 

指标

研究组(n=60)

对照组(n=55) 

Z

P

阴道流血或流液时间d

43,5

76,7

-2.01

0.044

 

月经恢复时间d

2827,29

2928,32

-2.56

0.010

子宫内膜厚度mm

1312,14

109,12

-7.00

0.001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纤维结缔组织局部血管及内膜腺体增生形成的向子宫腔内突出的良性结节状息肉样蒂性赘生物[3]。有研究指出,70%90%EP患者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即经期淋漓不尽、经量增多等[4]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无明确原因,有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患者子宫内膜局部激素水平过高有关主要为雌激素[5],也有学者认为与子宫内膜炎症导致局部内膜过度增生有关[6]目前关研究统计显示EP在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5.8%,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可增加至11.85%[7]体现该疾病在女性疾病中其发病率较高。EP为女性常见良性疾病,但如其反复复发,在此过程中易进展为恶性疾病,而该恶变在老年女性中最为常见,有关研究报道8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女性,其EP发生恶变概率约为32%Bel12研究发现>59岁患者该病恶变的风险为12.3%故子宫内膜息肉在老年女性中因高度重视,及时手术治疗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致不良结局发生,对于育龄期女性,内膜息肉发生恶变概率较低,但其易表现未月经异常或不孕,仍需及时诊治并就后续预防复发给予个体化指导。

目前,相关研究发现[13]对宫腔息肉直径1 cm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手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是治疗EP最有效直接的方式但其具体的治疗方案遵从个体化治疗原则如: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有无生育及近期生育计划等具体情况来判断[14]如患者需选择有效直接手术治疗,宫腔镜下占位电切术是当前临床治疗EP常规手术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该疾病临床治疗[15]然而术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如:1术者需有较高的宫腔镜操作能力;(2)手术过程中切除的占位组织在宫内飘浮对手术视野产生干扰,需反复出入宫腔,对宫颈管机能造成影响并延长手术时间;(3)宫腔镜下占位切除使用的是能量器械其产生的热量子宫内膜功能层及基底层均存在热辐射,造成损伤可能,导致后续宫腔粘连发生所以如需行该种手术方式,需就手术利弊于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需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手术意愿做出合理选择基于宫腔镜下电切术存在手术弊端,临床中宫腔镜刨削系统应用而生,成为宫腔良性疾病的新选择,原理是在切除EP过程中宫腔镜监视下负压将息肉组织吸入刨削刀管的切割窗口,刀头通过高速旋转将息肉组织连续刨削最终完整切除病灶,标本通过刨削刀管吸出体外,故从其原理中可看出IBS优势:(1因切除组织可经刨削刀管吸出,手术视眼清晰且减少因组织飘浮需反复进出宫腔,缩短手术时间,减低总介质灌注液2刀头通过高速旋转物理机械将息肉组织切除,未使用能量期限,避免电切损伤和过度灼伤,对患者内膜组织进行最大程度保护3对其侧面刀头可具有降低子宫肌层切割使得手术相关风险如子宫内膜损伤、穿孔等发生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16-20]因而IBS以上优势最大限度弥补传统宫腔镜电切手术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基于目前所存在相关研究结果,就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医师手术能力选择更为合适手方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并使患者从术中获得最大收益。

研究结果表明宫腔镜刨削系统手术组的宫腔粘连、宫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宫腔镜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故对于有生育要求患者,更建议使用IBS进行手术,保护患者内膜,降低粘连风险;术后随访中,在阴道流血或排液、月经恢复时间上,宫腔镜刨削系统组均短于宫腔镜电切组;在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宫腔镜刨削系统组厚于宫腔镜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与上述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相比,IBS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对有继续妊娠患者的子宫内膜保护性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小兰.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6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3): 109-110, 113.

[2] 蔺军敏, 陈燕如, 刘连连, .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及与不孕关系的相关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4): 2978-2980.

[3] 游佳英, 陈灼英, 何彩平.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后应用曼月乐环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的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23): 124-126, 150.

[4] 王书香.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学, 2021, 41(12): 65-66.

[5] 吕昕瞳, 吕静, 古立红. 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结合黄体酮软胶囊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21, 30(11): 80-83.

[6] 刘海荣, 王秋云, 沈晓亚. 宫腔镜下电切除术与钳夹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 29(11): 2441-2444.

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 35(23): 4610-46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