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对比
摘要
关键词
冠心病;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效果对比
正文
冠心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高发慢性疾病,且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心功能处于慢性损伤状态,若病情控制不佳极易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从而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需要积极探寻有效治疗方案。为此,我院将冠心病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做了详细对比,具体对比详情见下文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7例、34例,年龄均值为(65.00±2.20)岁,观察组男女人数为36例、35例,平均年龄为(65.50±2.1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显示(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每次用药100mg 每日服用1次,共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每次用药75mg,每日用药一次,共连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效果。
1.3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1.4治疗效果判定
完成治疗周期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为显效;治疗周期完成后患者的临床各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为有效;通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显效与有效标准,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两组计量指标描述采用(±s)和t检验,计数指标用n(%)描述及x²检验,最终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治疗前组间患者的心功能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以及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均占据优势,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P<0.05),如表1、表2。
表1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情况(±s)
分组 | n | 脉搏输出量/mL | 左心室射血分数率/% |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实施前 | 实施后 | ||
观察组 | 71 | 63.5±1.2 | 76.4±2.0 | 44.5±1.1 | 56.8±2.2 |
对照组 | 71 | 63.6±1.3 | 71.0±1.7 | 44.4±1.0 | 50.2±1.8 |
t值 | 0.4762 | 17.3345 | 0.5668 | 19.5644 | |
P值 | 0.6346 | 0.0000 | 0.5718 | 0.0000 |
表2组间治疗效果对比详情[n(%)]
组别 | 例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总有效率(%) | 用药不良反应(%) |
观察组 | 71 | 50 | 19 | 2 | 69(97.2) | 2(2.8) |
对照组 | 71 | 41 | 22 | 8 | 63(88.7) | 8(11.3) |
x2值 | 3.8727 | 3.8727 | ||||
P值 | 0.0490 | 0.0490 |
3讨论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和并发症多等特征,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所致心肌缺血,如果病情控制不佳甚至会增加多种并发症。当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而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的两种药物,其中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用药后可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加速血栓溶解和改善凝血功能的目的[2];硫酸氢氯吡格雷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能够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凝聚,且特异性及不可逆性较强,并且能够对血小板生命周期进行调节,稳定血小板状态,另外还有激活神经元细胞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而且该药的安全性较高,用药后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从而会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用药耐受性以及疾病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结果中予以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后,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用药安全性均优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
由此可知,运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所获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用药不良反应也较少,因此更利于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高爱民,王鹏.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766-767.
[2]张明磊.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7):2713-2715.
[3]写国斌.对比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指标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150-151+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