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风险及安全防范对策
摘要
关键词
血透室;护理风险;安全防范
正文
现阶段,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肾脏病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场所,血透室承担着救治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任[1]。与此同时,血透室的护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如化学品的使用管理、物理环境的安全隐患、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等,这些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疗机构仍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防控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时有医疗安全事故发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血透室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对于提高血透室护理安全水平、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血透室概述
血透室是医院为肾衰竭等严重肾脏疾病患者提供专业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该室内配备有先进的血液透析设备,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操作和管理,为患者进行规律性的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并通过人工肾脏的替代作用,清除体内过量的废物和水分,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其生存期[2]。血透室的特点包括高度专业化、环境复杂、风险隐患多等,环境要求较高,需保持洁净、消毒、温湿度适宜、照明充足等,同时还需要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血透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
血透机作为血透室的核心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或运行异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如血透机发生断路、漏电、过压等故障,或者监测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参数异常,均会造成患者重大伤害[3]。不仅如此,辅助设备如血泵、水处理系统等如果出现问题,同样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血透室的床位、管路、消毒设备等,如果存在老化、破损等安全隐患,也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伤害。面对此种情况,血透室技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因此,血透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重视血透室技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素质,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2生物性危害因素
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生物性污染物是极具感染风险的。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针刺伤、接触性皮肤损伤等,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极易会直接接触到含有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的生物性物质,从而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严重传染病[4]。不仅如此,血透室的空气环境中也存在空气传播的病毒、细菌等生物因素,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医护人员和患者均会受到感染。因此,血透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防水手套、围裙、面屏、防护眼罩等,并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切断生物性危害因素的传播途径,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工作中的感染风险。
2.3化学性危害因素
在日常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大量使用消毒剂、清洁剂等化学品,包括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等,如果接触不当或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极有可能会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等造成刺激和损害,而且长期接触这些化学品,还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5]。不仅如此,这些化学品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氯气,给工作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预防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化学品使用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防护眼镜等,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配合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与此同时,血透室还应建立完整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对各类化学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2.4物理性危害因素
噪音过大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长期接触也会造成听力损害。振动过大的设备极易会引起医护人员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不仅如此,不适当的照明、温湿度等物理环境条件,同样会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视觉疲劳,温湿度失调则会增加感染风险[6]。另外,人体工程学问题,如工作台高度不当、椅子设计不合理等,也极易会引发腰背痛、颈肩酸痛等职业性伤害。因此,血透室必须优化物理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关注人体工程学因素,为医护人员和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2.5管理和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
如果血透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体系不明确,极易会出现监管盲区,导致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理。同时,如果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到位,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较差,那么其在关键操作环节极易出现失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7]。不仅如此,血透室的工作强度大、时间紧张,如果管理不善,极有可能会造成医护人员劳累过度,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增加各类差错发生的几率。因此,血透室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优化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确保各项操作规范有序进行,由此降低管理和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
2.6心理因素
在血透室护理中,心理因素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血透患者往往面临着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加之必须长期定期接受血透治疗,面临着身心双重压力。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不仅影响了身心健康,也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最终导致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加。同时,血透室工作人员自身也面临高强度工作、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护理水平。因此,血透室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患者及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心理因素带来的潜在风险。
3.血透室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3.1完善设备管理和检修制度
完善设备管理和检修制度是确保血透室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血透室应建立健全的设备台账管理制度,明确各类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维护要求等,并定期进行全面排查和更新,同时制定周期性的设备检查计划,如血透机、水处理系统、监测仪表等关键设备要每日检查,辅助设备如输液泵、血泵等则应每周检查一次[8]。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分析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不仅如此,还要建立设备预防性维护制度,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状况,制定周期性的保养计划,包括清洁消毒、零件更换、性能检测等,确保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同时还要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检修情况等,为后续的状态分析、性能评估提供依据,只有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和检修制度,设备的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2加强生物防护和消毒制度
血透室应构建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明确各类生物性防护装备的使用范围和标准,如隔离衣、防护服、口罩等,确保医护人员在接触血液、分泌物等具有潜在感染风险的物品时能够做到全面防护,同时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生物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大家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并自觉遵守防护制度,定期开展生物防护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换,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血透室还要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对各类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制定针对性的消毒方案,明确不同物品的消毒方法、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等要求,同时对于血透通道、床单、枕头等重点区域和物品,要实行日常消毒清洁;对于血透机等设备,要在每个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9];加强对消毒剂、消毒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使用安全有效;建立消毒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各项消毒活动的具体内容、时间、执行人等,为后续的监督评估提供依据。通过落实严格的生物防护和消毒制度,血透室能够有效降低各类感染风险,确保护理安全。
3.3强化化学品管理和防护
血透室应建立化学品管理制度,对各类医用化学品如消毒剂、抗凝剂等进行全面登记建档,明确化学品的名称、用途、存放位置、使用量等关键信息,同时严格规范化学品的领用和使用流程,对领用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确保人员能够掌握化学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对于剩余化学品,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回收和处置,杜绝化学品被误用或滥用的情况发生。在此层面上,加强化学品存放环境的管控,如专门设置安全储存柜,并定期检查化学品的保质期和储存状况,确保化学品储存安全。不仅如此,血透室还应为医护人员配备齐全的化学品防护装备,如防化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确保人员在使用化学品时能够正确佩戴,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化学品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大家掌握化学品接触时的正确处置方法。通过合理的化学品管理制度,落实严格的化学品使用防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血透室的护理安全。
3.4优化物理环境和防护措施
优化血透室的物理环境和防护措施,对于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血透室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必须符合相关卫生标准,要合理划分洁净区和污染区,并在各区域设置独立的通道,防止交叉污染发生,同时重视采光通风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空气流通良好,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干净,并配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如医用床、血透机、急救设备等,确保这些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不仅如此,血透室还要建立物理防护制度。在确保设备完好的基础上,定期对各类医疗器械进行维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收集、临时存放和无害化处理,切断感染源头。对于一些有破损和锋利边缘的器械,要采取加盖、包裹等措施,降低医护人员受伤的风险。此外,除了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外,还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组织开展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大家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只有通过优化物理环境、完善防护措施,血透室的护理安全才能得到全面保障。
3.5规范操作流程和加强人员培训
规范血透室的操作流程,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也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关键所在。血透室应建立操作标准化流程,对每个工作环节如患者接诊、机器设置、血液抽取、输液检查等制定明确的操作指引,并确保所有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同时,还要对每项操作的关键风险点进行梳理分析,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在抽血过程中加强无菌操作,在患者转运时采取必要的保护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操作流程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各项操作都能规范进行。不仅如此,
血透室还应重视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包括血透知识、操作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员工掌握血透护理的专业要领,特别是对新入职的医护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安排导师指导,确保其能尽快适应血透工作[10]。同时,血透室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交流,为医护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血透室还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只有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并加强针对性培训,血透室护理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结语
综上所述,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涉及多个关键环节,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识别和防控。只有切实做好化学品管理、优化物理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人员防护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真正筑牢血透室护理安全的防线,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创造安全放心的医疗环境。不仅如此,血透室的管理层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而专业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只有上下同心,层层把关,血透室的护理安全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Of J E H . Retracted: Correlation of Nursing Quality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Hemodialysis Room as well a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2023,2023 9821824-9821824.
[2]朱祯.血透室仪器设备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5):170-172.
[3]孙志芬.质量控制在实施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价值探讨[J].甘肃科技,2020,36(14):148-150.
[4]张巍,邱金梅,田文杰,等.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9):125+137.
[5]丁淑贞,邝先民,曾彦.血透室风险管理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9,30(03):44+46.
[6]蒋红艳.血透室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3):132-133.
[7]刘彬.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4):86-87.
[8]潘小玲.全面流程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51-52.
[9]高雪芬.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6):172-173.
[10]黄莺.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效果的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6):9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