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在临床上对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摘要
关键词
小儿推拿;儿科常见病;治疗;临床应用
正文
一、引言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学科[1]。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类似后世用钱匕刮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2]。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充实,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小儿推拿专著,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它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目的。小儿推拿的穴位包括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操作手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这种疗法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对消化道病症疗效显著[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小儿推拿是一种非药物、无创伤的自然疗法,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其次,小儿推拿能够疏通经脉、调畅气血,对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此外,小儿推拿还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中,小儿推拿已经逐渐被认可和重视,成为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与穴位
1.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推法、揉法、捏脊法和推脊法等[4]。推法这是小儿推拿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细分为直推、分推、合推和旋推四种。直推法操作者使用拇指的桡侧缘或是食指和中指的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这种手法要求动作流畅、节奏均匀,力度适中,以不伤害小儿的娇嫩肌肤为前提。直推法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分推法时操作者双手拇指并用,从穴位中心同时向两侧进行推动[5]。此手法能够分散淤积的气血,舒缓紧张。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反,双手拇指由穴位两侧向中心合拢推动。这种手法有聚合气血,增强穴位功效的作用。旋推法操作者用拇指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如同画圆。旋推法能够更全面地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
揉法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手法。操作者使用指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紧皮肤,通过旋转和回环的动作来进行按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刺激穴位,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舒缓小儿的身体不适。
捏脊法是一种比较特殊且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手法。操作者需将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呈半屈状态,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接着,拇指需顶住患儿的皮肤,与食指一同前移,提拿皮肉[6]。这一手法通常从尾椎两旁开始,双手交替向前推动,直至大椎两旁。捏脊法对于治疗小儿疳积等病症尤为有效,能够促进消化,增强体质。
推脊法需要操作者将食指和中指并拢,从患儿的大椎处开始,沿着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在高热等病症中,推脊法能够有效地帮助降低体温,缓解病情[7]。同时,它也有助于舒缓脊柱周围的肌肉紧张,提升小儿的整体舒适度。
2.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其功能
2.1脾土穴
脾土穴是小儿推拿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也被称为“脾经”或“补脾经”,位于小儿拇指的罗纹面[8],也就是拇指的指腹部位。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负责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因此脾土穴的推拿对于调和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过推拿脾土穴,可以调和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对于小儿腹泻,特别是脾虚引起的腹泻,推拿脾土穴有较好的疗效;当小儿出现呕吐症状时,推拿脾土穴可以帮助止吐,缓解胃部不适。
增强免疫力:通过调和脾胃,推拿脾土穴还可以间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推拿时一般使用拇指的指腹在小儿拇指的罗纹面上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推,或者采用直推法从指尖推向指根,以达到补脾经的效果。推拿力度应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以免对小儿造成不适或损伤。
2.2 大肠穴
大肠穴主要位于食指的桡侧边缘,从食指尖端开始,一直延伸到虎口,形成一条直线。不过关于大肠穴的确切位置,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包括位于食指中段或远端指骨的腹面,或者位于前臂桡侧近“曲池”处等。在实际应用中,以食指桡侧边缘一线最为常用。
大肠穴的主要功效包括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以及退肝胆之火。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泄泻、赤白痢疾、腹胀、便秘、以及脱肛等。
推拿大肠穴的常用方法包括推法、掐法、抹法、揉法和搓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推法,可以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法,称为补大肠;反之则为泻法,称为泻大肠或清大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而清大肠则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推拿大肠穴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泄泻、便秘、痢疾等疾病。如孩子腹泻严重时,过度推补本穴可能对孩子不利,可在腹泻缓解后采用推清本经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大肠穴还可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配脾土穴可以治疗泄泻;配三关、阴阳、八卦、四横纹、龟尾等穴位可以治疗赤白痢[9];同时配脾土和八卦穴还可以治疗食积等问题。
2.3板门穴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一般以大鱼际上1/3突起最高处为准。这个穴位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穴位之一。
板门穴可以调节肝脏的气机,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对于肝气不舒引起的胃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有治疗效果。通过按摩板门穴,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对于治疗食积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有效[10]。此外,它还可以健脾,增强脾胃功能。板门穴还具有清热除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邪气引起的腹泻、便秘等症状。
在按摩板门穴时,可以用拇指指腹放在大鱼际中点,进行深度按压,感受到酸胀感即可。也可以用拇指揉大鱼际平面中点,称为揉板门。在临床上,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推拿手法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如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或禁止使用板门穴,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4天门穴
天门穴,又名攒竹,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天门穴具有多重功效,包括开经络、开穴位、活气血、调阴阳,以及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和明目等。它常被用于治疗头昏、头痛、流涕、迎风流泪、眼屎多和赤眼等症状。此外,开天门还能疏风、解表和开窍,对于治疗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发热、头痛和身痛等症状也有效果。“开天门”是一种常见的推拿手法,操作时,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从两眉中间推向前发际,每次推3~5分钟,或者推30~50次。这种手法可以作为推拿的起式,有助于天人相应和开经穴。
2.5其他重要穴位
除了上述穴位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穴位,如坎宫、太阳等头面部的穴位,以及天突、膻中、中脘等胸腹部的穴位。这些穴位在小儿推拿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针对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治疗。例如坎宫穴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常用于治疗目疾等,也适用于外感发热、惊风的情况,推拿时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进行分推,一般操作30-50次,可以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太阳穴位于两眉梢后的凹陷处,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能,适用于外感发热的情况。推拿时使用两拇指或食、中指端进行按揉,次数为30-50次[11]。
三、小儿推拿在小儿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1.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呃逆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清胃经位于大鱼际吃白肉际处,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根三百次,有和胃降逆、清脾胃湿热的功效,可治疗恶心、呕吐、呃逆。补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由指尖推向指根三百次可健脾胃、补气血,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掐四缝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关节处,掐揉五分钟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症状。板门位于大鱼际中点,按揉三分钟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双手搓热将掌心放在孩子腹部上,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
2. 腹泻
腹泻临床表现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掐揉足三里即以膝盖髌骨下方的凸起处为起点,向下四指宽胫骨外侧,按揉100-200下,有调理胃肠、理气消食的作用。以尾椎骨为起点,向上1-1.5寸为七节骨将两手张开,四指向外固定在腰椎两侧,大拇指交替向上推七节骨200-300下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12]。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2分钟左右,注意一定要逆时针揉腹,可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
3. 感冒
感冒临床表现有发热、鼻塞、咳嗽等。平肝即从小儿食指指根推到指尖,能够发散外邪,治疗感冒;清肺即从小儿无名指指根推到指尖,可清除肺热,防止感冒咳嗽;推天河水即从小儿腕横纹均匀推到肘横纹,能退热,解决普通感冒发热症状。对于重感冒或感冒夹食滞的情况,还可以采用清脾、清胃、运八卦等手法,以增强中气,增进消化,消痞化积。
4.失眠
失眠临床表现为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及睡眠质量差。对于失眠的推拿治疗,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揉按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心经的原穴,具有安神、宁心、通络的作用。通过揉按这个穴位,可以帮助放松身体,静心凝神,从而改善睡眠状况。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该穴位,每次持续几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5.疳积
疳积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面色萎黄、消瘦。对于疳积的推拿治疗,可采用掐四缝和推四横纹的手法。掐四缝是用大拇指的指甲对四个手指(除拇指外)的第二指节进行掐按,这种方法可以退热除烦、散结行气。推四横纹则是在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处进行推按,这个方法可以和气血、消胀满[13]。这些推拿手法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缓解腹胀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面色和体重状况。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舒适度来调整力度和频率。
五、结论与展望
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常见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价值。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小儿推拿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患儿身体无创伤,因此更容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其次,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能够有效缓解多种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同时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有助于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小儿推拿还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等优点,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小儿推拿的普及,建立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未来需要制定详细的小儿推拿操作指南,明确手法、力度、频率等要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尽管小儿推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未来应加强对小儿推拿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目前小儿推拿主要应用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探索其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例如,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生长发育迟缓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考虑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小儿推拿相结合,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和教学,或者开发智能推拿设备等,以提高小儿推拿的便捷性和普及率。小儿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走向世界的潜力。未来可以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小儿推拿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儿童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桂华. 小儿推拿化食积 [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 (02): 7-8.
[2]刘应科,孙光荣,王秋莉,等. 中和学术思想指导下小儿推拿特色实践与应用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19 (03): 614-617+631.
[3]黄柯策,周瑜. 小儿推拿改善学龄前儿童湿热体质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 39 (04): 82-84.
[4]程娟,高汉媛,杨江霞,等. 小儿推拿对厌食症患儿胃蠕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J]. 中医杂志, 2024, 65 (09): 915-920.
[5]羊慧丹,施佳奇. 小儿推拿辅助治疗腹泻效果观察 [J]. 中国乡村医药, 2024, 31 (08): 23-24.
[6]邓媚,廖苏媚,李玉媚. 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在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 (21): 146-148.
[7]赵锦涛,赵霞,王亚军,等. 小儿推拿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医儿科杂志, 2023, 19 (06): 108-112.
[8]陈淑彦,高汉媛,金富坤. 小儿推拿治疗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J]. 内蒙古中医药, 2023, 42 (11): 122-124.
[9]李茂林.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病的效果观察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 (02): 96-98.
[10]徐媛,李筱,郑祝华,等. 运脾散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便秘食积型6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 33 (05): 111-114.
[11]郑娟娟,陆萍,赵毅,等. 《小儿推拿学》教学体会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 28 (10): 18-19.
[12]周思清,章海凤.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 [J]. 婚育与健康, 2023, 29 (20): 97-99.
[13]徐鹰,陈桃秀,肖慧. 小儿推拿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J]. 医疗装备, 2018, 31 (23): 82-83.
作者简介:张美英、出生年月1986-12、性别女、民族 汉、籍贯内蒙古、职称主治医生、
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儿科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