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路径设计及实施效果评估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钟佳秀 刘静 姚小琼 周祎

广西省桂林市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

本项目拟探索 SAH后早期康复护理路径的构建方法和疗效。SAH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脑疾病,其手术后的康复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拟以SAH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多学科合作,优化护理干预方案,并对其实施前后的康复结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对SAH病人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康复;护理路径;多学科团队;神经功能恢复

正文


中图分类号:R473

 

 


 

0 引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类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其治疗效果直接决定着患者的预后。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康复护理路径进行优化,以改善病人的康复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 SAH病人提供更加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改善病人术后生存品质,降低并发症,并为临床护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对医学工作者及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现状与挑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脑血管疾病。尽管医疗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SAH病人的康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临床角度看,其面临的问题是:康复的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和持续性。

最大的挑战是及时进行复健。研究显示,早期介入性康复是提高病人功能恢复的关键。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因资源有限、医护人员不足,不能及时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这一延误不但会影响病人的康复,也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缺少有针对性的复健方案也是一大问题。SAH后并发症种类繁多,病人的复健需要也不同。但目前的康复计划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1】。这不但影响了康复的成效,而且也造成了病人的挫折感、无助感,进而影响了病人的总体康复结果。

全面的复健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站通常处于多个部门、多个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整合与协作。这样分散的服务方式,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高效的康复治疗系统,使病人不能获得系统的康复支持。

此外,还应注意恢复疗效的持续性。即使病人在医院里接受了良好的康复训练,但在出院后仍有很多病人因缺少后续的康复指导与帮助而陷入停滞,甚至出现倒退。这一案例表明,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证病人出院后仍然能够得到适当的康复治疗。

总之,虽然 SAH术后康复在一定程度上已有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时效性、针对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医疗制度、服务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才能为 SAH病人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康复服务。

2 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康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医疗环境、护理质量、社会支持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了解并分析这两个关键因子对 SAH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对于提高 SAH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人的年龄及基本健康状态对预后有显著的影响。老年病人或者有其它慢性病的病人,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这些都是影响病人康复潜能及复健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如果同时患有心血管病或者糖尿病,则需要更详细、更个体化的复健计划。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性及并发症对预后也有重要影响。SAH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其对大脑的损害程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潜能与恢复速度【2】。由于脑水肿,血管痉挛或其它神经系统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恢复变得更为困难和复杂。

康复训练的品质与时间是影响训练结果的重要因素。及时、专业化的复健,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复健效果与品质。这就要求由神经科、复健师、理疗师组成的康复队伍;通过多学科协作向病人提供综合康复支助的专业治疗师等。

1  SAH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后的改变

患者编号

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治疗前巴氏指数评分

治疗后巴氏指数评分

001

4

2

50

70

002

5

3

40

65

003

3

1

60

80

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抑郁、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康复的积极性和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家人的关爱、社区的康复服务对病人的康复态度及康复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医疗制度与政策 SAH病人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医疗资源配置,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以及保险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病人的康复意愿与服务质量。

结论: SAH后的恢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病人的康复,们必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制订综合的康复对策。通过对上述关键因子的深入分析,为 SAH病人制定更科学、更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奠定基础。

3 设计与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路径的对策

针对 SAH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SAH),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路径,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该模式既要因应病人的个别状况而设计,又需综合各学科之专长与资源,方能使其更具全面性与效能。

因此,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至关重要。根据病人的具体需要及康复目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它涉及到对病人的身体、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并分析病人的恢复潜能和障碍。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心理疗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复计划。

加强多学科合作,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措施。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医师、复健师和护士;理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顾问等。该小组应该定期召开会议,探讨病人的恢复过程,并对其进行调整,以保证恢复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循证医学是保证康复效果的一项重要准则,它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方案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验证【3】。运动疗法是运动疗法、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研的发展,新的理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比如,利用机器人进行运动治疗,能够加快病人的康复速度,改善病人的疗效。虚拟实境技术已被证明具有改进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潜能。

SAH后认知功能的恢复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现代认知训练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记忆与注意力训练)在提高认知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方法经常是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任务来提高难度,这样可以帮助恢复脑功能。

在恢复期间不断地进行评价与适应也是很重要的。康复小组应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包括身体机能,认知,情感等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治疗方案进行适时的调整,以保证病人的实际需要。

同时,保证病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对病人的恢复也十分重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其能更好地配合病人及家属,使他们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复健活动中【4】。另外,对于病人及家属,给予适当的教育及支援,以协助他们面对复健时所面临的困难,对于提升病人的复健成功,将有很大的帮助。

结论: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路径应从病人个体差异出发,多学科协作,循证治疗。病人及其家属要不断地对病人进行评价和适应。采取相应措施,为 SAH病人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康复治疗。

4 康复护理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优化建议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康复照护路径,开展其有效性评价并给出最优方案,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这既包括对现有修复措施的影响评价,也是对今后改善的方向的探讨。

对康复护理路径的有效性进行量化与质性评价,是评估其有效性的重要依据。这些内容主要是对病人的生理机能、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进行评估;需要对患者的生命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采用多种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如神经功能评分,活动性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等进行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可采用病人及家属反馈、康复日记等形式。

针对康复治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缺陷,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为了保证每位病人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疗,们应该仔细地观察和评价病人的恢复情况。

当一些病人在某些方面如运动协调性,平衡和认知能力方面的恢复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时,就应该考虑对恢复方案进行修改。这可以包括提高特殊训练的频度和强度、引进新的疗法,或者采取更加个人化的康复策略。比如,如果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较慢,可以增加理疗的数量、强度,或者采用特殊的运动疗法。

若病人一般反应某个处理过程中不舒服或不方便,则应著重在改善此一环节。这可以包括对疗法进行修改,例如使用更加柔和的理疗技术,或者改变疗法环境来提高病人的舒适性。比如,为病人提供更舒服的理疗床,调节房间内的光线和温度,或者播放一些让人感到舒服的音乐。

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参与度及反馈意见是最重要的。定期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听取其对治疗进程的意见及建议,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需要及喜好。根据这些信息,们可以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病人的特定条件和需要。

为保证康复工作的品质与成效,必须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训练与教育。这其中包含了对康复治疗的最新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的理解,并提高交流和病人照顾技巧。藉由提升整体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复健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完善康复路径。这些措施包括,但不仅局限于医疗设备的更新,治疗技术的改进,以及对医务人员的训练的加强等等【5】。比如,引进新的复健技巧和器材,可以改善疗效;再加上训练,可以提升医疗工作者对某一种复健方式的掌握水平。

此外,还需要一种不断改善的机制。这就说明,护理路径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结合医学研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病人的意见,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制定规范化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了护理路径的持续优化。

同时,鼓励病人及家属的参与亦是最佳化照护路径之关键【6】。促进病人及家属参与到康复方案制订及评价中,可提升其接受及满意程度,进而提升其康复成效。

总之,评价和优化康复路径的成效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工作,并不断地进行评价、反馈、调整与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符合 SAH病人需要的康复护理路径。

5 结语

因此,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 SAH后早期康复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组认为,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持续的疗效评价与优化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将为 SAH后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最后,们强调,为迎接未来的挑战,持续改善及改善复健照护路径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邓学婷,陈冰.高压氧联合康复训练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03):81-83.

[2]宋璐,王泳,李海东等.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20,15(08):848-852.

[3]张晓蕾,鲍月红.术后营养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1-14.

[4]吴政俊,刘宏,涂小龙等.两种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12):3400-3403.

[5]高薇,张洪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3,20(06):630-635.

[6]张元元,张海娇.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呼吸道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06):217-219.

作者简介:钟佳秀(1995—),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为脑血管外科护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