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肿瘤病的病因与临床机理探讨
摘要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肿瘤;发病机理;临床应用
正文
引言:肿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尽管现代医学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肿瘤的异质性、耐药性、转移复发等问题。中医学对肿瘤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注重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既能发挥西医的优势,快速控制肿瘤进展,又能发挥中医的特色,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1 中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
1.1 体质学说
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等九种类型。其中,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等体质类型更易罹患肿瘤。这些体质的共同特点是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难以抵御外邪侵袭,导致机体内部环境紊乱,为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1.2 病毒与外邪学说
中医学将导致肿瘤发生的外在因素归结为外邪。外邪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毒素、放射线等。这些外邪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损伤脏腑经络,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进而诱发肿瘤。病毒被认为是引起肿瘤的重要外邪之一。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某些病毒感染与特定类型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如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等。中医学主张,外邪虽为肿瘤发生的诱因,但并非所有暴露于外邪中的个体都会患肿瘤,机体正气的盛衰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调节作用。正气充盛者,外邪难以侵袭;正气亏虚者,则更容易受到外邪的困扰,诱发肿瘤。
1.3 情志失调学说
情志主要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适度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过度或失调的情绪则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损伤脏腑,扰乱气血运行,为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内经》中就有"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变病"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下,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促进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因此,中医学强调情志的调摄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医学对肿瘤病因的研究
2.1 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改变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中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改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重复、倒位等。这些突变可能激活致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最终形成肿瘤。例如,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或缺失见于50%以上的人类肿瘤。表观遗传改变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的可遗传的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异常的表观遗传改变可导致基因表达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与进展。
2.2 细胞凋亡失调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清除受损、衰老或潜在危险的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失调是肿瘤发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这种平衡被打破。抗凋亡基因的过表达或促凋亡基因的抑制,使肿瘤细胞获得了逃避凋亡的能力,不断增殖,最终形成肿瘤。例如,Bcl-2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抗凋亡基因,其过表达可阻断细胞凋亡通路,延长肿瘤细胞的生存期。相反,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下调,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2.3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局部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重塑微环境,使其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增殖。例如,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养分和氧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肿瘤细胞还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
3 中西医结合对肿瘤发病机理的探讨
3.1 正气亏虚与免疫功能紊乱
中医学认为,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源于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正气。先天之本指先天禀赋,后天之本则源于后天获得的营养物质。正气充盛,人体方能抵御外邪侵袭,维持健康平衡状态;正气亏虚,则会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为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西医学中,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中医学正气的概念不谋而合。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侵袭、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重要防线。然而,肿瘤细胞却能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如分泌免疫抑制因子、下调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难以有效清除肿瘤细胞。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发现,扶正培本,益气养阴,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能力。某些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如黄芪多糖、人参皂苷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3.2 气血瘀滞与肿瘤血管生成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为依存,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气机通畅,血行无阻,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平衡状态;反之,气滞血瘀,则会导致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离不开新生血管的支持。肿瘤组织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为肿瘤的迅速增殖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新生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血管壁不完整,管腔扭曲,血流紊乱,容易发生淤滞,这与中医"瘀"的概念高度吻合。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赤芍、丹参、红花等,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的"供养"通路。针刺、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3.3 痰浊毒邪与炎症反应
中医学认为,痰浊和毒邪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来源于水液代谢失常,聚集体内,阻滞气机,损伤脏腑;毒邪则源于机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郁久化毒,攻击脏腑经络。痰浊与毒邪相互交织,瘀阻气血,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肿瘤的发生埋下祸根。西医学中,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关系备受关注。慢性炎症可诱导基因突变,损伤DNA,促进肿瘤的发生;同时,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又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炎症反应与中医学痰浊毒邪的概念不谋而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药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类药物,如黄芩、白花蛇舌草、蛇莓等,具有抗炎、抗肿瘤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4.1 扶正培本,增强机体免疫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抵御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屏障。然而,肿瘤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下,难以有效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持正气,培养后天之本,是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的根本之道。西医学研究也证实,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例如,人参皂苷可促进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灵芝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艾灸等,也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常以益气扶正类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参术健脾汤等,配合针灸、艾灸等疗法,达到增强免疫,控制肿瘤的目的。
4.2 活血化瘀,抑制肿瘤转移侵润
肿瘤的转移和侵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肿瘤细胞的运动和粘附,阻断肿瘤的侵袭路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中医学认为,瘀血阻滞是肿瘤转移侵润的病理基础,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肿瘤细胞易于突破原发病灶,向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扩散。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赤芍、莪术等,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粘附、侵袭和迁移的作用。这些药物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整合素等分子的表达,改变肿瘤细胞骨架的构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此外,一些中药还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转移的通路。例如,鱼腥草提取物苏子青霉素,能够显著抑制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针刺、艾灸等疗法也能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改善瘀阻,达到控制肿瘤转移的目的。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常以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剂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物化疗、靶向治疗等,全面控制肿瘤的转移和侵润。
4.3 清热解毒,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
放疗和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其毒副作用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限制了临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化疗药物和放射线不仅杀伤肿瘤细胞,也会损伤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问题。中医学认为,热毒内盛是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扶正培本,调和脏腑。许多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芩、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器官的作用。这些药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针灸、推拿等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也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可明显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现代中成药,如芪参益气滴丸、生血宁注射液等,也显示出良好的毒副作用防治效果。中药还能增强放化疗的疗效,产生协同作用。例如,中药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
结语:中西医结合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在肿瘤的防治中,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和西医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策略殊途同归,中西医结合可在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还需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方案,扬长避短,协同攻关,为攻克肿瘤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虹亭,段可欣,龙思丹,等. 基于“补虚泻实”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营养不良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 (23): 152-155.
[2]迟文成,耿雪,姜家康,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 (08): 126-130+136.
[3]陈浩然,刘浩,代金刚. 中医导引术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J]. 中医药学报, 2021, 49 (03): 92-95.
[4]陈雯,牟稷征,萨日娜,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患者药学监护路径的构建 [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 20 (05): 628-630+635.
[5]李梦琳.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