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霞

涿州市医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产后出血是常见问题,严重危害母亲健康。药物治疗有效,但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药物。建立正确治疗原则至关重要。

1、产后出血的概念和严重性

产后出血的概念和严重性: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后的首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24小时后至产褥期末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的情况。这是全球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揭示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产后出血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不仅会对母亲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还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而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的产后出血也会带来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婴儿的哺乳和早期生活,甚至影响其智力和身体发育。

产后出血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其难以预测性。许多妇女在怀孕期间的检查结果都很正常,但在分娩时突然产后出血,医疗团队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这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所以,在产科,对产后出血的防治始终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产后出血造成的悲剧,全球产科医疗界几乎普遍推崇“积极的第三产程管理”,即将积极预防和领先干预积极应用到产后出血的防控治疗中,以尽可能地降低妇女因产后出血而产生的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让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了解。

2、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及其后的6周内有任何量的血液从生殖道流出,且伴随其他临床症状。其主要原因包括四大类,被称为“四T原则”:子宫,创伤,组织和凝血。

子宫源性出血,即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正常分娩后,子宫需要自身收缩才能切断从胎盘分离出的血管,避免大量出血。若子宫未能有效够收缩,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

是创伤性出血,分娩中可能会造成会阴、阴道、宫颈或者子宫的创伤,如撕裂、切口不愈合或者子宫破裂等,从这些伤口处可能导致大量出血。

对于组织源性出血,其主要原因是胎盘或胎膜未能全部剥离清理完全,残留在子宫内,可能导致产后持续出血。

是凝血异常,母体因为遗传、预存在疾病、分娩中的病理状况,比如羊水栓塞,或者妊娠期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都可能出现此类问题。凝血异常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

以上就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医生会采取适合的药物干预和管理,以避免带来严重危害与影响。

3、产后出血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产后出血是产科紧急情况中最常见的一种,其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提前预防、及时干预、合理使用药物有别于把握剂量。

在出现产后出血的迹象之前,可以根据孕妇的个体差异和风险评估,采取药物预防,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可能性。预防药物包括宫缩剂和抗纤溶药。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干预,避免母体血容量过快下降,引发休克。药物干预通常包括使用宫缩剂,以促使宫缩强度增强,造成宫腔内压升高,有助于止血。

药物使用要尽可能确保其效果,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合理的剂量,并在适当的时间使用。宫缩剂包括羊儿素、催产素、地塞米松等,抗纤溶药则主要包括氨基己酸和氨基甲酸酯。

在使用药物时也要把握好剂量,过多可能会引发副作用,过少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的药物其适用时机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整个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孕妇的症状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药物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是保证在产后出血发生时能够实现有效药物治疗的关键。

结束语

产后出血治疗要全面了解病因和严重性,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要考虑疗效和避免副作用,清除病因。患者要按医嘱用药,积极配合治疗。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得到规范的治疗,健康过渡至产后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