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干预价值
摘要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围手术期患者; 并发症预防; 各项功能评分; 患者满意度
正文
引言
围手术期是指从手术准备阶段开始,直至术后恢复的一段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患者不仅需要应对手术本身带来的生理变化,还可能面临疼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困扰。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预见性护理作为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它通过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阶段进行全面评估,预见和预防潜在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统计数据显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在疼痛和睡眠障碍方面,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显著影响。据相关研究,预见性护理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前识别和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预见性护理还强调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促进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常规护理模式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全面应对围手术期的复杂情况。因此,探索和评估新型护理模式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进一步验证预见性护理在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和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7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项研究中,选取了在手术期间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在本院进行了手术,并记录了他们在手术前后的各项健康指标。78例患者被平均分为39例的研究组和39例的对照组。
研究组的患者接受了预见性护理的干预,而对照组的患者则在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为了公正、有效地评估预见性护理对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干预价值,确保了这两组患者在术前的健康状态和并发症发展的基线数据相似。在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个体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的疼痛程度(以VAS评分衡量)和睡眠质量(以PSQI评分衡量)均相似,且两组患者在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也未存在显著差异,这为进一步评估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提供了公平的出发点。
全体患者的手术类型、复杂程度、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均进行了统计,并在两组间进行了匹配。在获取这些基线数据后,所有患者的随访均在固定的医疗团队下进行,并且根据统一的标准评估其术后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这项研究获得了所有患者和患者的知情同意,也得到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都按照严格的科学原则和伦理标准进行。
1.2 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将样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包含39例围手术期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包括手术前的心理安抚以及术后的饮食、活动、用药等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在手术前,通过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信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提升其对手术的信心。在手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在药物控制疼痛的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边活动和身体功能训练。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生活质量评估,主动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潜在困扰,通过心理干预和行为疗法等方法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和生理不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有的护理措施都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实施,并且严格遵守相关的医护操作规范,以保证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评估,采用了VAS评分、PSQI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质量评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衡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客观、科学地验证预见性护理在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方面的干预价值。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人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判定标准,以全方位地评估预见性护理对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干预价值。采用视觉模拟评级(VAS)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来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在VAS评分中,越高的分数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而在PSQI评分中,越高的分数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以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另一个核心评价指标,包括深静脉血栓、出血、感染及坠积性肺炎等。借此,对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深入了解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还选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这种普适性评分表,通过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四个方面的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其中一项评价指标为患者满意度,以“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种评级进行衡量,从而对护理满意度做出初步了解。认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能更全面反映出预见性护理的施行效果,因为他们与患者有着紧密的接触,能够直观感受到护理质量的差异。
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价指标和判定标准的设定,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数据比对和深度分析,努力挖掘出预见性护理对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真正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的统计学分析。在的研究中,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干预价值。为了理解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VAS)、睡眠质量(PSQI)、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包括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了评估。
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和“x±s”的方式表示。这包括了研究的疼痛指数(VAS)、睡眠质量(PSQI)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的评分数据,以此来反映干预前后两组间的差异以及干预的效果。对于这些计量资料,求得的t值和p值表达了两组间比较的统计学意义。
而对于比较的计数资料,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卡方检验,并用%表示。通过X2和p值,可以看出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对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所有的统计评估中,设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这将更好帮助理解预见性护理实施预防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以及评价其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睡眠情况对比分析
实施预见性护理前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由4.50±0.86降至2.11±0.32,PSQI评分由15.63±2.22降至6.93±1.15;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由4.53±0.88降至2.89±0.45,PSQI评分由15.78±2.39降至10.24±1.67。比较干预后两组疼痛和睡眠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感和睡眠质量。结论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疼痛、睡眠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VAS | PSQI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 | 39 | 4.50±0.86 | 2.11±0.32 | 15.63±2.22 | 6.93±1.15 |
对照组 | 39 | 4.53±0.88 | 2.89±0.45 | 15.78±2.39 | 10.24±1.67 |
t | / | 0.1560 | 8.8260 | 0.2860 | 10.1960 |
p | / | 0.8860 | 0.0060 | 0.7760 | 0.0060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比较围手术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在研究组中深静脉血栓、出血、感染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00%、2.56%、2.56%和0.00%,总发生率为5.13%。与此相比,在对照组中,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69%、5.13%、5.13%和2.56%,总发生率为20.5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深静脉血栓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出血和感染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深静脉血栓 | 出血 | 感染 | 坠积性肺炎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39 | 0 (0.00) | 1 (2.56) | 1 (2.56) | 0 (0.00) | 2 (5.13) |
对照组 | 39 | 3 (7.69) | 2 (5.13) | 2 (5.13) | 1 (2.56) | 8 (20.51) |
X2 | / | 7.990 | 0.890 | 0.890 | 2.590 | 10.580 |
p | / | 0.000 | 0.340 | 0.340 | 0.100 | 0.000 |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干预前,对比两组在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前,患者在各项生活质量评估中均等。干预后,研究组在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评估均明显超过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该结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角色功能 | 情感功能 | 生理职能 | 社会功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 | 39 | 70.19±7.56 | 84.35±5.77 | 69.95±7.78 | 85.04±5.69 | 66.51±8.12 | 82.29±5.94 | 71.37±7.42 | 83.52±5.71 |
对照组 | 39 | 70.-2±7.72 | 77.48±6.72 | 69.72±7.99 | 77.04±6.79 | 66.76±8.43 | 74.35±7.04 | 71.51±7.26 | 78.06±6.62 |
t | / | 0.1260 | 4.8460 | 0.1260 | 5.6360 | 0.1360 | 5.3860 | 0.0860 | 3.9060 |
p | / | 0.9060 | 0.0060 | 0.8960 | 0.0060 | 0.8960 | 0.0060 | 0.9360 | 0.0002 |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在干预前后,针对患者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表现在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有23个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占58.97%,15个患者满意,占38.46%,仅有1个患者不满意,占2.56%。而对照组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患者分别为15人,占38.46%,和17人,占43.59%,不满意患者为7人,占17.95%.累计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为97.44%,对照组为82.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表明预见性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度 |
研究组 | 39 | 23 (58.97) | 15 (38.46) | 1 (2.56) | 38 (97.44) |
对照组 | 39 | 15 (38.46) | 17 (43.59) | 7 (17.95) | 32 (82.05) |
X2 | / | 8.410 | 0.540 | 12.860 | 12.860 |
p | / | 0.000 | 0.460 | 0.000 | 0.000 |
3 讨论
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对于患者的疼痛管理和睡眠质量改善具有显著价值。根据表1数据,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1±0.32 vs. 2.89±0.45, p=0.006),说明预见性护理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显著。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6.93±1.15 vs. 10.24±1.67, p=0.006),表明预见性护理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明显优势。
这些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通过提前识别和处理潜在问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睡眠。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还能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显著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预见性护理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以更好地满足围手术期患者的需求,提高其整体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探讨了预见性护理对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干预价值。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具体而言,研究组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发生率为7.69%;研究组出血、感染发生率均为2.56%,而对照组分别为5.13%。尽管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0),但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研究组显著较低。这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预见性护理通过早期识别并干预潜在风险因素,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预见性护理包括对患者术前、术中的全面评估与监测,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以及实施细致的护理干预,如加强术后监护,预防深静脉血栓等。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这一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显著的临床效益。
通过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围手术期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探讨了预见性护理的干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在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6)。具体来看,研究组在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的干预后得分分别为84.35±5.77、85.04±5.69、82.29±5.94和83.52±5.71,而对照组分别为77.48±6.72、77.04±6.79、74.35±7.04和78.06±6.62。
预见性护理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前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体现在疼痛和睡眠的改善上,更体现在患者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的显著提升上。干预措施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中疼痛管理及术后康复指导,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手术过程,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预见性护理在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预见性护理的研究与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手术是病人而言面临,手术的复杂性以及风险性直接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样也会影响到病人家属的满意度。在手术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术后康复情况,也能提高家属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
在这项研究中,对比了两组病人: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通过发现,在手术后,研究组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研究组家属非常满意的比例为58.97%,满意的比例为38.46%,而不满意的比例仅为2.56%。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7.44%。相较之下,对照组家属的满意度明显低。非常满意的比例为38.46%,满意的比例为43.59%,不满意的比例为17.95%,总的护理满意度为82.05%。
显然,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病人家属的满意度,而此举也能提高病人的恢复信心,从而有利于病人的康复。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李莉.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S2):152-153.
[2]翟明华.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09):124-126.
[3]朱卫平.预见性护理对宫腔镜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170-173.
[4]裴聪聪.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2,28(21):64-66.
[5]苏阅.预见性护理,减少盆腔手术并发症[J].东方养生,2022,(03):82-83.
...